筷子的发明演变与讲究是怎样的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可是,在筷子使用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的过程。可是,饭食冷还行,热食往往烫手,所以我们聪明的祖先就用竹枝和树枝夹取食物,慢慢地经过改造之后,筷子就产生了。
要说筷子的普及,那还是在秦朝,在秦朝末年,筷子的使用已经不新鲜了。并且筷子除了彰显贵族的身份之外,又多了一重文化的意味。我们所熟知的“借箸代筹”,说的就是张良用筷子作比喻,反驳酒徒郦食其“强汉弱秦”的荒谬计谋。在《老残游记》第七回,就这件事起了一个标题“借箸代筹一县计,纳楹闲访百城书”。
筷子真正的普及是在汉代,用筷子进餐已经成为固定习俗。饭桌上如果不放筷子,被视为不正常现象。《汉书·周亚夫传》记载:“上居禁中,召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从这里可以看出,酒席上摆放筷子已经成为习俗。
“杜康”如何成了酒的代名词
在我国,人们一直把“杜康”当作酒的始祖,在曹操《短歌行》中,也有“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那么,为什么“杜康”会成为酒的代名词呢?这是有由来的。
传说,很久以前,轩辕黄帝手下有一位管理粮食的大臣,名字就叫杜康,杜康管理粮食很尽心。他把丰收得到的粮食都堆放在山洞里,但是因山洞潮湿,粮食存放时间长了之后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并且下令说:以后如果粮食再霉坏,就要处死杜康。杜康为此感到十分着急。有一天,杜康在外出巡视粮食生长状况时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已经被掏空树干的大桑树,杜康灵光一闪,就把粮食全部放进挖空的大树里了。谁知几年之后,当杜康去查看粮食时,这些粮食竟然发酵了,并从树洞中流出水浆,这些水浆带有浓郁的香味,于是,杜康用腰间携带的罐子接了一罐这些水浆带了回去,分享给大家品尝,并把这事告诉黄帝。
黄帝听完杜康的话,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水,就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都认为,这水是粮食的精华,应该给这种水起个名字。这时候,仓颉站出来说:“就给这种水起个名字叫‘酒’吧!”从此,黄帝就命杜康用粮食造酒,杜康也成为酒祖而一直流传下来。
关于醋的典故有哪些
古人云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的醋最有名的要数山西的老陈醋,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醋的典故可不少,最著名的就比如“吃醋”,这个词语是怎么来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房玄龄协助李世民平定天下之后,李世民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想封他为梁王,还挑选几个美女送给他为妾,但是房玄龄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不会同意,于是就婉言拒绝了。在当时,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尤其是自己的大臣身居高位,却能够和自己的妻子从一而终,这让李世民很不理解。
第一次给房玄龄美女拒绝还好说,但是三番五次地拒绝皇帝面子上也过不去,直到有一次,唐太宗发现了房玄龄的“秘密”。原来房玄龄怕老婆,是典型的“妻管严”。知道了自己的宰相是由于妻子管束太严,于是唐太宗拍着胸脯说交给我办。
在一次宴会上,李世民专门把卢氏叫来了,酒过三巡,他命人把美女叫来,当着卢氏的面宣布将美女赐给房玄龄。果不其然,卢氏说话了,宁死也不答应皇帝的赏赐,李世民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假装生气地说:“我的赏赐不能作废,如果你非要拒绝的话,我这里有毒酒一壶,你把它喝下去就行了。”卢氏二话不说,接过酒壶一饮而尽。李世民这时候也被卢氏的气概震撼了,对她说:“我佩服你对房玄龄的一片深情,你刚才喝的是醋,并不是毒酒。”并且拍了拍房玄龄的肩膀,深有同感地说,这样的老婆我都害怕,何况是你呢?
于是,这个典故就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吃醋”的由来,而卢氏也成了“吃醋”的祖师。
摘选自诸葛文《每天学点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