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理查德·莱文说: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这些都无法通过单纯的学业指导获得,只有让孩子知道如何了解自己、如何了解他人,把自己作为发展中的主体,学会在体验和领悟中建构认知,才有培养“全人”的可能。
一、教育是唤醒一个灵魂感悟幸福
有一次在班会上,我采用接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想象未来的生活,随机选人三五句话想象五年后自己的样子,下一位同学接着上一位同学的故事继续讲下去。通过符合情理的故事接龙,促使孩子们设想未来、回顾现在。可是却发现,太多孩子从没想过未来,也从不知道五年后的自己想做什么,或是天马行空地乱想,或是敷衍了事地匆匆带过,很少有人能推动故事情节,在想象中给同学们安放一个位置。
不能怪孩子们想象力太过匮乏,我们有何尝向他们展示过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太多孩子的心目中,已经不自觉地认同了家长和老师灌输的神逻辑:就这三年最苦,三年毕业了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好好学习,高考后就解放了。好好学习就可以考个好大学,好大学毕业就可以找好工作,有好工作就可以谈个好对象、好家庭,接下来就可以生个好孩子,好好度过一生。
这真是最简单粗暴又最不堪一击的谎言。为什么没有人反问,高考后就解放了的那么多大人现在究竟在忙什么?为什么没有人反问,难道我们就是为了好大学好工作好对象的目标而生?
人活着从不会有解放的时候,因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于达成一个具体的标准。不断的体验和领悟中感受爱和美,在批判性的独立思考中自我觉知,在永不停歇的学习和探索中丰富内在价值,都给人不断获得幸福的能力。生命不是为达到什么标准的手段和工具,而是自己本身存在的意义。而所谓意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靠行动和思考去赋予。
学习、工作、生活也不该是单纯的时间链条,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承担不同的角色,只是在不同阶段每个角色所占比重不尽相同。喜欢与不喜欢,胜任与不能胜任,我们终究是在理想和现实中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点。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在发现和激发潜能的过程中体认成长主体性,丰富生命的意义,从自然到自觉、从非理性到理性、从被动到主动地发展成长的内在主线。在丰富多彩的种种体验中,生命的道路才越走越宽阔。也只有培养人过幸福完整生活的教育,才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好的教育。
二、爱是成全,不是占有
《庄子·至乐》有言: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二殇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爱就是要据为己有,可事实上真正的爱却应是给予自由。爱孩子是教育的起点,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味苛求或一味给予,都不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只有尊重生命个体的尊严与个性,真正给予学生平等和尊重,才能在对话中生成更高的价值。
在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时,也只有尊重孩子认知发展规律才有意义。只有了解了孩子真正的道德冲突(三水平、六阶段各有特点),向他们揭示更高一阶段的到的推理方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主动接受更合理的推理方式,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学生的性格与个性特征则决定了处理方式。没有人喜欢大而无当的说教,只有触碰到内心的言语才有力量。
崇尚权力等级与传统伦理的传统集权社会正在向提倡自由平等与现代伦理的现代民主社会转型,三纲五常的传统伦理关系逐渐崩坏,平等尊重公正法治的现代伦理关系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权威”的“教师”概念实际上已经逐渐瓦解,这时想要通过前辈身份获取尊重和认同已经不再有原来的合理性。后喻文化的建立也让学生对师长的影响成为必然,再想通过灌输、控制、功利的传统教养方式“指导”学生已无法得到认同,只有尊重、平等、鼓励的现代教养方式才能逐渐走进学生的内心。
想起有一次要没收学生的手机,我把他叫出教室,说,“我只说三句话,你来猜我为什么叫你出来。1.当你向我撒谎,你就将不得不用一连串的谎言来不停地解释、掩盖,你会很累。2.我愿意给你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请你不要轻易破坏我给你的信任。3.给我。”他犹豫了一会,说,“好吧。”这一次的谈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曾为让学生承认自己带手机伤过不少脑筋,这一次最简单,也最顺利。当我省略了很多彼此心知肚明的说教,而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时,事情的进展会顺利很多。
我不希望用无谓的话语拒学生在千里之外,我愿意给他们平等沟通的权利,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
三、研究的态度,专业的选择
关于教育的本质,朱永新认为,“就是培养人的活动,把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逐步变成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把一个相对无知、相对无能的人养成有知识、有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在从事教育行业的过程中,是思想,而非身份,给教师以尊严;是专业,而非强权,给教师以魅力。在带领一个班级成长时,能够用研究的目光探寻教育规律的班主任才是专业的班主任。
这给了我们每个人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并用此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反思,才能走向科学和专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收获更多,才不至于在看似重复的劳动中越走越狭隘。长路漫漫,其修也远,希望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那个可贵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