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流量从“私域”流向“公域”,让所有未能自带流量的人都享受到了“机会平等”幸运,本事高低各见真章。我最初想趟这浑水,信心来自“同行”,关注了几个十万加读书、成长号,他们要么时事热点,要么温吞鸡汤,文字表达口水化,“彼可取而代之”,我弄一个,肯定比这些好,是真爱写,喷涌的表达热情,吃了退烧药都退不下去。不长不短四个月,心态多次转变。
一、没有热爱三周就会放弃
推动人废寝忘食去付出的从来都是感性,而非理性。写公众号以来,不论休假还是坐班,我都去校区,从早坐到晚,一天写一篇,同事们都震惊了。原动力就是笔下那些人,都是我年轻时候的人格偶像或者文字英雄,这世间俗人多,妙人少,他们个个妙趣横生,以我之笔,入你之心,触动一两个求妙不求俗的人,岂非功德无量?留言区也会有精彩讨论,温暖回应,写了齐白石之后,有齐白石藏家邀我“鉴画”;写了李敖后,有李敖同好者邀我入群,一本书一个人,连接一群志趣相近的魂,多好。当然,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我写的那些人,誉之者以为圣徒,毁之者以为妄人,黑粉涌进来,我也跟着遭殃。他们对着庄稼说话,庄稼能茁壮成长,喷粪小能手,一开始还解释几句,后来直接拉黑删除。关注者日渐增加,临近五百的时候,动用了“无耻手段”,让亲朋好友转发,有些长辈都“被迫”学会了关注公众号。迈过那个坎儿后,写字热情更高了,因为官方给发微薄“稿酬”了。
二、写公众号后,我学会看书了
对于活在读书氛围淡薄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个悲哀的时代,他们的头脑被“短视频”喂养,精英头脑被硬核书籍和严肃论文喂养,一高一低,云泥之别。我自诩有二十年阅读习惯,但阅读能力之低,读书质量之差,细想来汗颜羞愧。一度认为看完书表达不出来,关键时候用不上,都是内化为精、气、神了,幻觉再深些真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了。本质上还是能力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核弱,见识浅薄,一事一物缺乏结构化、模式化分析的思考纬度,情绪输出,感受喷薄;二是呈现弱,遣词造句同质化,平铺直叙结构单一。决心写公众号后,以一个写作者的姿态去阅读,视角的转变就如任督二脉的打通,字里行间全是隽永妙语,龚自珍说:“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我拿来做了古龙小传的标题“古龙驾鹤独西去,江湖侠骨已无多”,化用于无形,还算巧妙;也发现了不少作者繁复多变的精巧结构,吴军老师用插叙和倒叙写科技公司的兴衰,把最具戏剧化的场景推到开头,然后再徐徐展开,引人入胜不舍放手。更重要的是,突然觉醒了“知识使人开阔”的含义,周玲用脑科学解释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新颖独到,且给人更深刻的启发。逐渐,一本大书摊开面前,主线脉络是什么,故事案例精不精彩,清词丽句多不多,竟然能越来越快抓取。如果培养了看“大书”的能力,我的笔底不会干涸,也不用为了流量,追赶一个又一个的热点。把每一篇文章都当做“作品”,这些作品在组建我的生命架构。生活琐碎,希望生命昂扬。
三、写公众号后,经常昂扬向上
生命来到世间总会被语言点醒,被观念认领,有段时间我彻底厌倦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工作氛围,以及十几年没有像样积淀的工作传承,终于不想合那个“东家长西家短,谁家婆娘不洗碗”的群了。细算来,生活里有十几个极好的朋友,我惜缘惜福,其他人可以共事却也不愿相处。我的社交只剩下“古今中外,上下千年”的人和书了。把想要出类拔萃的欲望写满纸页,甚至写在脸上,不相干的人肯定满是鄙薄嘲讽,而李敖告诉我“在浑噩的人群里,做一枝锋芒的独秀”;韩寒说:“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全是不断的积累”;李诞说多看书,多看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我还是一枝脆弱的芦苇,但好的文字好的书是净水和养料,低落时候来一段,再次昂扬向上。后来,我养成了看人看事只探寻阳光的一面,公众号全是“传主”最坚韧不拔的气质,最光彩夺目的成就,最惹人神往的性情。现实足够阴暗肮脏,需要一个公众号去“搬运”吗?留言区有理有据的质疑,我是欢迎的,如果张嘴就是攻击谩骂,直接拉黑删除。有方净土,只需要鼠标守护。因为净土养心,也养“野心”。
四、写公众号后,我有了更大的“野心”
把散乱的文章搭建成有序的框架,让像我这样想要攀爬认知高峰的人,能有迹可循。一直好奇,智慧的最高处到底是芳草萋萋还是荒芜满地;感情的细致入微、幽昧晦暗处到底是漆漆深渊还是幽幽黑洞?不想听暗黑、厚黑的解密、揭发,从光明正大处探寻答案,物理数学原理是怎样解释的?经济原理是怎么构建体系的?社会、政治、管理学是怎样让现实闭环的?心理学是如何洞察人性的?……生有涯而知无涯,借助公众号,我只能学习各个学科的通识原理,追寻一种智识融通者看世界的角度,加上经历体验再传递出去。这个“野心”不可谓不大。前路漫漫,吾将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