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留言,问我是否辞职去了远方,并祝我在他乡过得开心愉快。
我不由愕然,于是回复告诉他说,我目前很好,谢谢他的关心。留下只言片语说明我们生命的相遇没有绝缘,至少他在意我的生存状况。因为在意,所以关注,进而想了解我目前身在何处。
其实,我们都在偌小的空间,相距不远,只是不经常见面罢了,让他产生我辞职的联想,看来彼此的信息不对称,心理上还是存在很大隔膜的。
尽管对现状有所不满,但我还没有做好辞职远行的准备。只是在工作之余,我忆起往事,写下一些文字追忆过去,整理心情,审视自己,争取不偏执也不迷失。
我正在着手写的《忆江南》其实是系列随笔,是向十多年的自己致敬。搜寻残缺的记忆,我打算将自身感受写成系列札记。尽管当时行走在光阴中,内心充满着愤怒、抱怨、茫然和无奈。十多年之后再次回头,觉得当时受到的委屈不值得一提。
职业属性决定我只能从教,时间上了也就“适应”成了只会教学的机器。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除了备课、上课,就是和学生打交道,处理杂事。凡此种种,乏味和无聊成了生活的常态。
胡德夫在《匆匆》中唱到:韶光一去无影踪。时光飞逝,自己不知不觉蹉跎到了中年,人生旅途已经过半,不能不且行且珍惜。我时不时想起过往,留存脑际最深刻的故事。于是,江南之行带给我的回忆一再触动我打开电脑,面对屏幕,写下一些文字,谱就一曲自己的《致青春》。这种强烈的记忆时不时会冒出来,堵是堵不住的,我觉得有些矫情,不想理会这种无厘头的想法。可是内心的呼喊声一再响起,让我觉得五味杂陈,如果不把江南之行记录下来,我内心很难保持持久的平静。
这是私人笔记,是挖掘自己的内心,因此不加掩饰,如实记录心路历程。当然,也没有想着取悦别人,哗众取宠,唯一想做的就是持续不断让这系列文字延续下去.........
我是个纯粹的教书匠,也没有想着涉足其他行业。当官没有后台,经商没有本钱,而且不懂得勾心斗角,溜须拍马,曲意逢迎,也不晓得缺斤短两,坑蒙拐骗,偷奸耍滑。其实,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多年前我已经悟到一个人的福报命中注定。世间一遭,从事一份不喜欢但也谈不上讨厌的职业,已经足矣。在校园行走,人际关系并不复杂,生活节奏错落有致,而且还有大把的余暇供我挥霍,我也心满意足。校园生活尽管有时候感到乏味,善于调节之后同样也有别样精彩。和学生打交道,尽管也有不少心烦意乱,但也有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经历,也有培养学生带来的感动和惊喜。
我也是个彻底的书呆子,不仅迂腐而且不合时宜。不晓得进退腾挪,不明白把握时机,面对屡次可以借助自身优势换取“毛爷爷”的机会垂手放过。有时候,“兼职”邀请送上门来,我仍然退避三舍,或者果断拒绝。因为上船容易下船难。我并没有实现财务方面的完全自由,对于金戈戈仍然眷恋不已。但是,目前有了一份职业可以安身立命,何苦奔波劳碌?知止当止,每天额定二十四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和必要的教学任务,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事实上所剩并不太多。如果再被一份更加没劲的工作套牢,那么自己忙得不可开交——解析“忙”这个字,其实太意味着“心”已经“亡”了。既然把追求心灵的自由作为人生信条,那么就不必拘于形式,只要心安就好。
因此,不管内心的坚守和外界如何不合时宜,我仍然不改初衷,坚持守望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污染弥漫,雾霾覆盖的当下,坚持心灵田园仍然绿意盎然。也许外面的世界精彩,但我却不知所措,举止木讷。可是停留文字之中,我却焕发生机。既然如此,只得认命,坚持以文字构筑自己,毕竟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尽力修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长久保持内心的充实和宁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