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成相篇》是一篇韵文。
相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据说是手捧竹筒敲击地面打出节奏。还有人说,相就是拊,一种类似于鼓的乐器,外表是皮革,里面是谷糠。《礼·乐记》:弦匏笙簧,会守拊鼓。《注》: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一名相。今齐人或谓糠为相。《周礼·春官·大师》: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
所谓成相,就是一边演奏相这种乐器,一边朗诵或演唱。
记得小时后,在家乡听过道情,说唱之前先敲击一个长形的竹筒(两端皮革裹住),然后开始讲故事,讲过一段,再敲几次竹筒,偶尔还会打几次竹片板,一方面增加说唱的韵律感,同时引起听众的注意。还有山东快板、天津大鼓等应该和成相都是差不多的表演形式,重在说唱的内容,而不是表演技巧。
《成相篇》就是这样一篇唱词。想来,荀子为了宣扬他的思想,特意创作了这种适合民间演唱传播的唱词。可谓不拘形式,深入群众,是注重实际效果的好形式。
《成相篇》的中心思想是宣扬治国之道。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先讲乱世的种种现象,回顾历史故事,然后引出作者的主张,“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极复后王。慎墨季惠,百家之说欺不详。”就是摒弃百家之学,效法后王,国家方能大治。而后王治理国家的精髓就是礼刑并举。“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脩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这是荀子政治主张的核心。
第二部分介绍圣王尧舜禹汤的故事,宣扬他们的德行。然后搬出周幽王和周厉王作为反面教材。
第三部分论述了和谐社会的五项准则。第一,官员施政应以农为本,发展生产充实国库。第二,官员应该恪尽职守,按职位取酬,不可利用职权谋利。第三、君主要明确提拔任用的标准,用人不可徇私情。第四,君主要公布礼法制度,树立礼法权威,“脩之者荣,离之者辱”,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五,官员要严格执法,不可枉法徇私情。总之是政令畅通不走形,下情上达知民情。
《成相篇》全文共56段,每段的基本格式是“前半段三三七,后半段四七”的格式,共24字。如,“世之愚,恶大儒,逆斥不通孔子拘。展禽三绌,春申道缀基毕输。”“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曷谓罢?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远贤近谗,忠臣蔽塞主埶移。”全文已押“i”韵和“u”韵为主。
全文只有段不合以上格式,分别是:
“世无王,穷贤良,暴人刍豢,仁人糟糠;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前半句三三四四结构,所以有注家认为仁人中人为衍文。
“治之道,美不老,君子由之佼以好。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
“禹傅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
“君教出,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下不私请,各以宜舍巧拙。”
我个人对《成相篇》是否出自荀子之手表示怀疑。
在《荀子·正论篇》中,荀子明确地说:“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所谓“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大禹”,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假话,是肤浅者的传闻,是孤陋寡闻者的胡说。他们不懂得对错的道理,不懂得国家与天下、天子和其他人之间是完全不同的,和这些人谈论天下的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在《成相篇》的第二部分,却大谈尧舜禅让之事,“尧授能,舜遇时,尚贤推德天下治。”“舜授禹,以天下,尚得推贤不失序。”这与《荀子·正论篇》的观点明显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