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1.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认为:一个持久得到别人信任的人,收入就越高。有比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任。他们的团队在研究了农民工的收入以后发现,收入最高的人,往往不是体力最好、技能最好的,而是最受信任的人。所以,成为一个受人信任的人,非常重要。
2.人争先恐后去认购新盘或者学区房,刚需已经不足以解释,望子成龙也不是唯一原因——本质上,这是一种押宝或者说集体投机。不少人从过去的经验得出结论,今天买还是触手可及,明天买可能高攀不起——买的不是房子,而是对于通胀的恐惧、上涨的野望与转手大赚的前景。
3.你担心的事情往往都不会发生。减少这些无效焦虑是最好的抗衰老药。
无效的焦虑不仅无法鼓励你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更会为你增添更多的心理负担。实际上,你担忧的大多数事情都不可能成真。
美国认知治疗研究所所长罗伯特·莱希博士曾经带领他的团队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志愿者们记录下让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情,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跟踪事情的发展。
结果发现,大多参与者们想象中的不幸事件根本就没有发生——有85%的担忧是没有发生过的。不仅如此,79%的参与者还表示,即使之前的担忧真的出现了,他们也发现自己比预期中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而且事件的发生,为他们日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做群管理,必须要学会引导,一旦没有引导,一定是劣币驱逐良币,一定要让良币做主流。
5.财富靠的是几代人的积累,慢慢的,一步一代人上一个台阶。这虽然看起来缓慢,却是正途。用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来说,“人家爹在拼的时候,你爹在干嘛?”
P.S.:这是欧神的话,切记一点,不管在什么平台上,能自成一派并且有一定粉丝的人都是人性大师,你若是看他像傻B,只能说明你眼力不行。
6.他人如何看待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我们不要背负别人的课题。
7.现在头部平台真是厉害啊,滴D抽成35%,美T抽成26%。感觉真像初中政Z书上讲的,资本不再依靠技术进步,而是通过垄断获取超额利润。大资本先烧钱,通过低成本倾销干掉其他竞争者,获得垄断地位,然后开始两头吃。
8.千万不要把理想与前途混为一谈,所谓“前途”是指你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所谓“理想”是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现在的人关注前途远远超过理想。 ——梁文道
9.最近我发现,一些牛人的职业生涯其实很晚才开始,比如陆奇37岁第一次进入企业,而硅谷传奇教练比尔·坎贝尔也是40多岁才开始他在企业的生涯。与此对照,我们当中大部分人在20岁出头就进入企业,35岁之后就仿佛失去了上升的动力。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大部分人的职业其实打的是「消耗战」,综合能力并未节节升高,只是在长期的时光里不断消耗自己。这是值得反思的事情。
10.等待着别人给自己幸福的人,往往过得都不怎么幸福。 ——张学友《情书》
11.每一次的努力和坚持,都比过去的自己提升那么一点点竞争力。套用巴菲特有名的雪球理论,竞争力,就是理论里的“足够湿的雪”,而时间,则是“足够长的坡”。
每天都书写几百字,并不能提升写作水平。只有刻意练习写作技巧、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半年后拿出的作品才会有升级。
12.有些人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自信、富有、有所成就。
有些人则只是时间在推移,自己并没有变好,内心越来越感觉虚度年华。
一样的是,这两类人渐渐都会老去,然后离开这个世界。
13.网络世界一片繁荣,现实生活却一地鸡毛,我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各种仪式感,拍出各种精美的照片,美好的瞬间,放在网上供人观看,给人一种生活美好的错觉。
有句话说,你过得很好,但你绝对没有照片上那么好。
我们都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幸福的瞬间,把那些无人知晓的生活烦恼和无聊琐事都藏起来自己消化。
有人说生活就是如此,但我想这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你大可以用自己的活法把生活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最后给你们一句祝福:希望你活得很好,希望你会活得像照片上一样好。
14.打工人四十岁后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人脉的八面玲珑,或者感情的举重若轻,更不是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而是,“交易的经验”。
因为交易就是人性。理解交易,你就理解人性。
因为交易创造财富,而财富,也是你面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底气。
15.BBC曾经发表过一个喝茶方式与社会阶层关系的调查,大体上社会地位越高喝得越清淡,在茶里加奶的通常是体力劳动者,再加两块方糖的,那就是妥妥的建筑工人。生活水平越高吃得越清淡,大概是个普遍现象。
————————————————
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侵删,谢谢。(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