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文庙踪迹何处寻

作者:黄其美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载于2015年版《百年莲花池》,经九江市浔阳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授权刊发,编者对原文作了必要修订。

文庙,亦称文昌庙,是奉祭孔子的庙宇,也是施以孔礼、孔教的场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故文庙亦称孔庙、夫子庙和圣庙。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即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始建孔庙。北齐(公元550—577年)各地辟学,皆于坊内立孔颜庙。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立孔庙,贞观四年(630年),各州县即普遍建立孔庙。明、清时,孔庙旁设学宫,每年春秋设祭。自唐以后,州设学宫称“教授”,县设“教谕”“训导”,其办公机构多设在孔庙内,故文庙一时充作州、县教育领导中心。

九江府文庙,在现今九江市区南起丁官西路,北至圣庙巷,东邻梅绽坡与莲花池路,西连朝阳巷与环城路,形成长方形地带。南北长171.9米,东西宽53.6米,占地面积9213.84平方米。文庙建于宋朝,经历元、明、清及民国各代,其间屡建屡毁,几经修复,规模日臻完善。清末民初,已具备由旧学转办新学的条件。

文庙主体工程在南北中轴线上,分别建有石牌坊、棂星门(尊孔重教的标志)、内泮池、金声玉振坊、戟门(以戟为兵器的门,籍以显示庙宇之尊贵)、月台(赏月的露天平台)、大成殿(宋代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因以“大成”作为孔庙殿名)、龙门(声望高者喻登龙门)、明伦堂(孔庙大殿,明伦指明白人伦关系)、崇圣殿、奎星楼。

石牌坊前面为丁官路、莲花池及屏墙。大成殿前竖立一对大石狮。主体工程两翼为辅助的配套工程,多系对称形,建有祠、亭、文斋等。建筑结构以木质为主,辅以厚砖和石料,仿宋代建筑形式,巨木立柱,穿梁竖架,人字屋顶,飞檐翘角,才木格窗户,雕画油漆,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殿、堂、楼、亭布局合理,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如大成殿是正殿,位于庙的中心,高大雄姿,十分显目。文庙功能较齐全,集祭孔、教学于一体,便利开展教学活动,是兴办教育的良好阵地。

历代封建王朝极其重视修建文庙,以此作为统治者施政施教的精神支柱。九江府文庙始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为知军州事余崇龟所建。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总管刘恒予以增修,至正年间(1341—1367年)遭兵毁。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知府龚琬在旧址重建殿庑。六年后,同知郑晖广为增辟,设有厅堂、书斋房、棂星牌、戟门、泮池、宿舍、膳厅、仓库等。

又过十四年,知府黄惟清再次修缮,可惜不久又遭毁。成化六年(1470年),知府苏致中大兴土木,重建殿庑门宇,更凿池竖坊。成化九年,知府谢峻树将乡贤进士题名录,石刻于明伦堂西北角。二十二年(1486年),知府赵琪重修。弘治二年(1489年),知府童潮续修,并增塑圣贤冕服像。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李从正再次修葺。

壁刻九江孔圣庙

十五年(1520年),户部主事郑汝美乘船到九江,特意购置祭孔用乐器。正德年间,知府王念,嘉靖六年(1527年),知府冯曾捐款,大肆翻新修建,并在学府前凿成莲花池,砌筑屏墙,宽数十丈。此时工程浩繁,规模宏大,集前人建筑之总汇。崇祯六年(1633年),教授于树勋清理并增收捐款,继续修建屏墙,凿莲池。后遭兵毁,仅存正殿、两庑及戟门。

清朝自顺治六年(1649年)至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170年间,九江府巡道、知府、州同、贡生、禀贡、绅士等多次捐款,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断断续续修建,大体恢复明末文庙原貌。辛亥革命时期,文庙曾设过兵站,部分建筑遭毁。民国初期,文庙改设为新学校。1918年,江西省立第六师范在文庙办校,直至1928年。第六师范停办后,改办九江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即今九师附小前身)。1945年,九江县立初级中学亦在文庙开办,两校同在一块开课,足见文庙范围之广。

1949年5月,九江解放,人民政府接管文庙,将女中附小改为九师附小,九江县中另迁他处。因开设教室、宿舍与运动场,文庙东西两庑房屋已作改建及部分拆除。1960年初,因国家建设需要,便利市内交通,文庙齐腰斩开一条宽24米的马路(即今浔阳路)。至此,九师附小分为南北两部,文庙主体工程亦相继拆毁。至1964年,文庙仅存占地21168平方米的奎星楼。此楼四周为居民住宅,现已破旧,至今尚存,曾为九江市华浔有限公司供销经理部租用。

陈新代绘九师附小

1964年,九师附小迁出文庙,南部改为六年一贯制12个班,迁往南门口,仍称九师附小,校长张仕云。北部设为五年一贯制10个班,迁入庾亮南路23号,改称九江市实验小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改称育新小学,校长张珂兰。文庙南部成为新成立的朝阳小学校址,北部让售给新华书店使用。朝阳小学北端又让出部分地皮,1992年5月,建成浔阳区文化馆办公大楼。

九江文庙,从诞生到消亡,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五个朝代,时间近八百年。为培养科举人才及兴办新学,作出了一定贡献,在九江教育史上亦有重大影响。

【编后记】

文庙(孔庙)是昔日九江府城内最大的建筑群之一,号称是九江文脉之根。上世纪六十年代修浔阳路,将文庙拦腰切断,也拆分了九师附小,是不是断了九江的文脉?后来在南边办了朝阳小学(今浔阳区外国语小学),隔着马路建了新华书店,算不算把文脉接起来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