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呀,我是小轩窗~
康德说:“自律即自由。”
作为一个83年,41的中年宅女,我越发觉得,在这个生活充满更多责任、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人生阶段,自律,才是对抗焦虑的唯一解药。
自律,不单是一种习惯,更是和认知紧密相连的一种能力。
今天,就和友友们分享关于【自律】这个话题。
-
01 怎样找到值得坚持去做的事
自律的意义不在于高喊口号、制定复杂的计划日程,真正的自律是找到对未来有价值的事,持续去做,日拱一卒,聚沙成塔。
如何找到值得我们坚持去做的事情?两个原则:
① 不消耗过多自控力
《自控力》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人的自控力的总量是相对固定的。
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消耗了自控力,就有可能在另外的事情上丧失自控力。
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真正值得坚持一辈子的事情,其实并不多。
不妨找到一个微小但有价值的目标,每天围绕这个目标做一件事,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不需要付出太强意志力,在简单和重复里觉察、精进。
② 笃定行动后的结果
很多人说自己有拖延症,其根源就在于对行动后的结果不确定。
因此,能让我们日复一日坚持下去的,一定是我们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么做后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
比如读书、运动、早睡早起、健康饮食,这些行为一定会让我们变好,因此,在这些事情上自律,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笃定感。
一个人只有笃信自己的目标,才愿意付诸行动。
-
02 我的自律100天计划
今天是我践行早起读书的第48天。
读书,是我想坚持一辈子的事。早起,是能帮助我把这件事持续下去的好习惯。
《早起的奇迹》这本书里说:
早起的主要目标是让你“带着目标”醒来,将早起的好处运用到个人发展。
这句话我深有感触。
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了早起而早起,或是迫不得已才早起,那早起这件事就很难变成习惯。
而一旦“带着目标”——我知道我要读什么书、要写什么文章,早睡和早起,就变成了一种信念和仪式,甚至不需要调动我的自控力。
那为什么以100天为一个周期呢?
因为,一个人想要养成“行为上的习惯”,大概只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养成“身体上的习惯“,比如减肥、早睡早起等,至少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养成“思考上的习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半年甚至一两年。
所以,养成身体上的习惯,最好以100天为一个周期,持续做够100天,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及正向反馈,从而在思维上认同这件事。
-
03 如何养成一个习惯
首先,需要设定目标,如果自律100天,你打算养成哪些习惯?
目标的大小并不重要,只要所做的事情具有前瞻性,能够提升自我、改变人生即可。
对我来说,通过早起读书+写作来实现个人成长,就是我每天优先级最高的事项。
接下来,就是用时间换,不断训练,持续积累。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没办法走捷径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时间来换。
你可以花1000元买一个瑜伽课程,但如果没有100天以上的练习,你永远都无法在这个领域获得进步。
在这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大致会经历这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抗期(大约1—7天)
这个时期的表现就是身体抗拒改变,只有3分钟热度。习惯养成在反抗期最容易失败,你想改变,可是你的身体在抗拒。
我在这一时期的应对办法是,把早餐喝咖啡的时间提前到起床就喝,同时敷个凉凉的面膜,去阳台做一遍广播体操,这些都能帮助我赶走瞌睡。
第二阶段:不稳定期(大约8—12天)
这时候主要症状就是因各种突发事件导致失败,半途而废。要度过这个阶段,就要增强身体养成习惯的稳定性,建立能够持续的机制。
这个阶段最难克服,幸好我加入了一个早起读书群,每天群友的激励让我顺利度过了不稳定期。
第三阶段:倦怠期(大约22—30天)
这个阶段的症状就是提不起劲儿,感到厌烦,这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厌烦的根本原因是看不到成效。
我的办法是:写复盘日记,把当日早起完成的事项列出来;用卡片笔记的形式做读书笔记,发到朋友圈。
同时,允许自己有做不到的时候,10天能早起8天,就算赢,哪怕只比平时早起10分钟,也要嘉许自己。
第四阶段:适应期(大约 30—60天)
在这个阶段,人的身体已经适应了新的做法,习惯已经初步形成。
我目前就处在这个时期,已经丝滑实现了无痛早起。
第五阶段:认同期(大约60—100天)
在这个阶段,你会开始从思维上认同这件事情,并且赋予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会有一种享受做这件事情带来的乐趣。
-
写在最后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提到:
当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他的快乐。
如果说时间就是我们人生的本金,那自律就是让这项本金增值的复利的力量。
在某个年纪之前,也许我们可以靠透支身体,小聪明和老天给的运气一直取巧地活着。
然而到了某个年纪之后,真正能让我们走远的,一定是自律,主动和勤奋。
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