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起始于《乐记》,古代思想家对于音乐最为重视的是其社会作用及政治作用,书中强调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其主要作用强调维持等级社会秩序、强调争取民心及保持整个社会的谐和。
中国古代音乐强调从逻辑语言走向音乐语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音乐世界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绚丽多彩的大世界。中华民族用独具风格特色的音乐形式为整个音乐世界增添了迷人的光彩,在漫长的艺术长河里,音乐艺术也如漫山遍野绚丽的百花,美不胜收。《毛诗序》中曾说:“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为逻辑语言由于情感的推动产生飞跃,成为音乐的语言,成为舞蹈。即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语言。
艺术间不断产生递进关系,从逻辑语言进到音乐语言,就产生了“字”与“声”的关系问题。“字”表现人的思想,其要求“真”,“字”转化为“声”变成歌唱,表现真理的语言需进入“美”的境界。“真”融化于“美”,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笔者认为可深入探究“咬字行腔”的韵律及内涵。文中提及知识新词汇“务头”,其意为“曲调之声情,常与文情相配合”。虽然其意为精彩的文字与精彩的曲调相配合,但好的作品不一定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的,必须要用平淡来突显其“美”,作品需具有“眼”才是活的艺术。
中国古代音乐是一种从“言”至“长言”、从逻辑语言走入音乐语言与艺术语言的艺术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