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正坐下,准备安静的看书。
“别闹,这是有文化人呆的地方,这是书店耶!”一句奶奶的声音传过来,我抬头一看,原来是有四五个人在一起,从我面前经过,这句话是奶奶对她孙子说的。
呃,那就装一下文化人吧。
之所以说装,是因为我知道这个方所书店的存在,还是因为长沙的罗圳小美女。她在她的朋友圈晒过,苏州有诚品书店,成都有方所书店。我才知道成都这个地儿还有这样的一个书店存在。
(二)
于是呼唤读吧的同事们前往这个书店来打卡吧。一共只有4个人同行,丝毫不影响到这里来进行“止语静读”的初衷。
来时,门还未开,我们几个站在电梯外,等候开门。等着他开门,这样的经历,应该是很少很少的,又特别是等着一个书店开门。
我们几个都是第1次到这个地方来,所以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期待。
其实在太古里这一个网红地儿应该有很多玩儿的,但是我们还是选择在方所书店,打发今天的时间。
(三)
走过长长的电梯,到了负1楼。
见到方所的样子,我在心里说,这就是我要的样子。书店嘛,无外乎都是书,但是这些书们,都有一个很好的去处,书桌上、书柜里、书墙上。当然它的两边还有一个二楼的空间,立体感的书店呼之欲出。
前两天才看到有朋友到这里来过,拍了好多好多很美很美的照片,今天进来一看,这个地方的确很适合拍照。趁着还没有多少顾客,我们几个到处转了一圈,也随手拍了几张照片。不得不说这些照片都是文艺范儿十足,美极了。
(四)
然后,在咖啡厅找到一个朝外的座位,将自己安顿在椅子上,开始止语静读。
这次我带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这本书被我带到苏州过,被我带回老家过,但就是一直没有被读完。就在今天我必须把它读完。
所以下午2点的时候,我把这本书读完了,每一次读书我都会在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回想一下在脑袋里留下了几个什么样的词。
可能第一个印象最深刻的话是:儿童的伟大之处是他的可能性。
说到可能性,我想到另外两点。
第一点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每个孩子的最大可能的发展负责。当初在第一眼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便被它深深的吸引,因为有可能性我们才会有更多的作为空间,才会去尝试做一些事情,才会开放地去做一些事情。
第二点便是,孩子有可能性,但是成年人也有可能性。我记得书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他说我们很多成年人都给自己画了一个圈,我在旁边罗列了一下作为成年人,我们给自己画了哪些圈呢?可能有如下一些:我没有时间;我需要照顾我的孩子和老人;我怕我写不好;那些学生太难教了;那些家长太难缠了;我的精力不够;这个体质太糟糕了……于是长此以往,我们就活成了一个封闭的人。
第二句印象最深刻的话是:儿童是自由者。
成老师说这是回到儿童最初的意义上去,他是自由的。我想这里的自由可能及包含身体上的自由,更包含心灵上的自由。只是我们这孩子两岁左右就会将他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禁锢着他的身体,想让他好好的学习,可是我们却忘了这样的禁锢也禁锢着他的心灵。其实每次看到两岁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时候,我心里面常常想起这句话:他人生的灾难才开始。因为在现实的情境当中,我们很难找到一所能够让孩子自由生长的学校,可能目前我所知道的有华德福等那些小微学校,那些真正将自由交给了学生的学校,那些没有考试的学校,那些由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学校,除此之外,其他的学校,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禁锢。
第三句印象最深刻的话是:儿童喜欢的方式就是游戏。
其实不仅仅是儿童喜欢游戏,成年人也喜欢游戏,可是我们老师却经常忘记了游戏化的教学方式,甚而至于经常都是板着面孔一本正经的走进教室,面对儿童的一些顽皮,会觉得很懊恼。
所以我也从书里面的一些片段,想了一些我到底该如何去面对我的学生们,比如我的开学第一课我到底要怎么做,才会让我们彼此都非常的舒心。
我不知道其他的老师在读教育著作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心路,我每次读教育书籍的时候,我脑袋里面总是想着班里那几个最调皮的最需要关注的孩子,他们几个就一直在我面前晃啊晃,所以每读到一句我就会想起他们,我该怎么面对他们?昨天在听钟杰老师的线上课程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孩子在我面前晃,我觉得我需要对他们做出一点什么,但首先是我要改变我的一些理念、方式和方法。但我怕进了教室之后,我又回到了原来的那个拥有“下层气质”的我。
由此想来我离真正的文化人真的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所以说今天必须是装的。
(五)
下午的时候,方所书店的客人多了起来,偶尔那一片喧闹的声音在上空盘旋,但整体情况还是还可以。
读完《儿童立场》,也写下了这些片语。
再去寻找一本书来,打发剩下的时间,继续止语静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