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小静

一、学习支架搭建的核心原则(规避常见误区)
有效的学习支架需遵循四大原则:
1. 关联性:紧密对接知识与能力建构目标,避免无关内容
2. 准确性:精准指向学习难点,直击知识建构关键障碍
3. 适时性:仅在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遇阻且经自主努力仍无法突破时提供
4. 丰富性:融合学科专属支架与非学科通用支架,兼顾专业性与实用性
二、项目实施全流程(含支架设计要点)
(一)前期准备阶段:调研与启蒙
1. 学情诊断:设计《我与校园新闻有个约会》综合调查表,摸清学生对校园新闻的认知基础
2. 资源铺垫:推荐阅读各类报纸,引导学生思考"新闻与生活""新闻与自身"的关联,同步探查对报纸基本要素的了解程度。
(二)入项阶段:任务驱动与问题聚焦
1. 情境创设: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创办学生版校园新闻报"任务(附学校求助信),明确"补充学生视角报道"的核心价值
2. 问题生成:通过小组头脑风暴,聚焦四大关键问题:- 如何设计板块并寻找素材?- 如何在采访中提出好问题?- 如何将素材编写为优质新闻作品?- 报纸出版还需完成哪些内容?
(三)子问题解决与支架搭建实践
子问题1:板块设计与素材获取
1. 小组初拟报纸板块方案,进行内部交流论证。2. 教师通过追问引导深度思考:"校园新闻报的特殊性要求哪些板块需增删?素材获取渠道如何匹配板块定位?
3. 以"一周内最想分享的2-3件校园事"为主题,借助苏格拉底式研讨法,搭建思维支架,明确新闻素材的筛选标准。
子问题2:采访问题设计
1. 基础任务:学生结合教材中"采访提纲"知识,分组撰写提纲(教师观察发现"问题泛化"共性难点)
2. 支架介入:
-思维工具支架:KWH表,结合表格边讨论边记录关于采访对象的已知、未知、如何做。
- 资源支架:提供优秀采访案例、问题类型分类表。
- 元认知支架:绘制时间线,理清问题背后的逻辑,引导反思"问题是否指向核心信息""是否符合采访对象身份"。
- 实践支架:共同制定《好的采访问题评价单》,包含"针对性""逻辑性""开放性"等维度。
3. 应用优化:学生对照评价单完善问题设计
子问题3:新闻作品撰写
1. 标准先行:以"好新闻的特点"为切入点,结合课文范例,明确消息、特写、通讯、评论等体裁的差异化标准
2. 难点突破(针对初次接触的消息体裁):
- 补写训练支架:提供残缺消息文本(如缺导语、背景),专项突破"要素完整""结构清晰"难点
- 评价支架:师生合作制定“如何提出好的采访问题”评价表,涵盖“问题的主题、针对性、内在逻辑、简洁得体、开放性和深度”等,以"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几个维度评价。
子问题4:报纸出版辅助
- 跨学科支架:邀请美术教师针对版面设计、图文排版提供专项指导,弥补学科知识盲区。
(四)出项阶段:成果展示与评价
1. 成果输出:各小组印刷报纸,完成两项展示:
- 整体呈现:版面内容与排版特色
- 重点分享:2-3则代表性新闻的亮点及创作故事
2. 多元评价:采用小组互评模式,评选"最喜爱的校园新闻报""最具特色的校园新闻报"
(五)反思迁移阶段:问题总结与改进方向
1. 学习模式适应:学生存在"先学知识点再实践"的传统思维惯性,需加强项目化学习中"做中学"的引导
2. 进程管理:小组对项目时间规划不足(如国庆假期进度拖延),需补充时间管理支架(如甘特图模板)
3. 分工协作:小组内存在"划水"现象,需完善角色责任清单与过程性互评机制
三、核心启示
本项目通过"问题驱动-难点识别-精准支架-实践优化"的闭环设计,将新闻采编知识(如体裁特点、采访技巧)与核心能力(如信息筛选、协作规划)融入真实任务,支架的"关联性""适时性"有效保障了学习的深度与效率,为语文项目化学习中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建构提供了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