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始读这本书,是在读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数次之后,有很多人说,你可以结合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进行,他是最早提出观课议课的专家。带着试试看的心情,下单了这本书,第一遍,我并没有读懂,如同浮云飘过的感觉。我觉得任务驱动法是学习最好的办法,我逼着自己使用陈老师书中介绍的观课议课的方法,我把陈老师公众号里的文章翻了底朝天,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痕迹留下。2021年组织我们的生物化学老师二十个人一起共读这本书,一段一段的朗读,共读两遍。七天基本可以读一遍,前几天,我的第四遍通读完成了。
结合自己在学校和老师一起观课后组织教师进行议课活动。
我不再盯着老师讲课中的哪个问题,提出一个我觉得合适的教法和讲课思路,教给老师,然后得意洋洋觉得自己是个救世主。
现在进入课堂,我满怀虔诚,坐在学生身边,看授课者淋漓尽致的倾其所有的和文本,和学生交流,我也会去思考,某一个问题,我会怎么讲,下课后,组织一起观课的老师找到我们看到的现象,然后提炼出某一个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每个人都表达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和自己课堂的具体操作,这样大家都有了同一个问题好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的研讨方式让授课者不再感觉紧张和不安全。我今年都在想,我是不是找到了一种和谐的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
我也开始不停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需要做的就是唤醒每个人的参与意识,形成每个人观课后不是助人而是助己的这种思想。我深刻的感觉到一个学校一旦有这种教研意识,老师不仅不怕上公开课,而且都愿意为大家提供案例。
今天听完陈老师的课,我觉得我还是处在实践层面,对于每一个实践背后的理论还没有完全理解透彻。我只是孤立的模仿,并没有刻进骨子里的渗透。还需要继续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