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可谓火遍大江南北:《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年头完满收官;《经典咏流传》一播出就大受追捧;《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也在火热播出中。同时间,外界对此褒贬声交替不断,各种对节目设定的不同也是看法层出不穷。一时间,也不知是对这样的节目夸口称赞好呢,还是吐槽其内容好。笔者认为,这总是要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待的。下面,笔者谨从以下几个方面,主要以《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以下简称《中》和《经》)为例,重估一下这类文化节目的价值。
出发点:有高度
央视接连推出《中》、《经》两档节目,其用心是再明显不过了:加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力度,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么做当然是有原因的:一是响应国家五个方面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二也是因为在当今时代汹涌的潮流中,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总是渐渐淡薄的,中央希望借此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站在这样高的出发点上,一档节目的价值可想而知。它可能不止是承载着娱乐,承载着文化,还承载着某些政治上的、宏观的价值观的东西。这很大一部分即是其价值所在。
精神内涵:传承情怀
但光有高度的出发点,没能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支撑,往往是跌的很惨的。《中》《经》两档节目的成功,也是源自于其有意无意间流露的、传达的精神力量。这股精神力量,简单说,就是情怀。比如《经》中,乌蒙山区的孩子们一首《苔》就打动了不少观众,惹人落泪;年逾85岁的老钢琴家巫漪丽老师登台奏出那首梁祝,包含无数人的心声……这样的渲染力,正是所谓情怀的体现。文化类节目大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就是其具有其他综艺难以具备的情怀。这是文化特有的东西,刚好这类文化节目就把它和娱乐融在一起了。娱乐不过是其形式,情怀的传承才更像是其本质性的目的。
影响力:深入大众
这类文化节目的影响力,可能才是中央最想看到的。比如《见字如面》这档节目,名字仅仅出现半年多,百度搜索结果已达两百多万,而正确用法见字如晤只有约摸二十几万,见信如晤就更少,只有十五万。就其播出形式来看,说其深入大众绝不为过。这样大的影响力,应该基本上算是完成任务了。在惊叹其影响力的同时,可想而知,全民诗词风刮的可不是一般的剧烈了。再加之参赛的选手来自各行各业,这更加接地气,更有认同感。一档文化节目能真正被大众接受,这其中才更见娱乐的真功夫。
节目设定:传统文化的让步与抗争
外界对这类节目的吐槽基本集中在其节目设定上:《中》的赛制不足合理,解读不够清晰,百人团水平参差等等;《经》这边也是批评不断:一期节目约100分钟,除去表演,嘉宾现身讲述,常驻歌手的插科打诨,真正留给诗词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不是失其本质是什么?这样的安排怎称得上恰当?其实节目组又何尝没有苦衷?在流量称霸,颜值说话的风气下,能在时代潮流中保持航向,本属不易,再者为了节目的效果制造,节目组也实在是安排不出更多的时间了。诗词是渐渐遗失的事物,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慢慢淘汰了的东西,虽然很美,但终究不太符合当下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人们无法又太多的时间来琢磨,来驻足,诗词也就难被发掘出价值。诗词的美与价值是含蓄的,相比之下,人们更偏好视觉冲击性强的。而节目组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能把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化融入娱乐中,而不致被埋没,甚至还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一定意义上是抗争且成功了的,至少给传统文化留住了一席之地。节目设定的所谓不合理,实质上也是传统文化的让步,是这个时代人们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决定的,毕竟没几个人好不容易从繁重的工作中脱出身后还能静下心去看老先生讲书。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中看,我们或许也就能理解节目设定上文化部分作出的艰难让步,也更能体会它与时代潮流抗争的难能可贵。
黄磊
2019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