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这是想告诫人们先去研究活着的时候怎么做人,而不要一味花时间去想关于死的事情。
在一次关于死亡问题的探讨时,罗翔老师又说到:“未之死,焉知生?”,这则是想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死亡,才能明白生存的意义。我想借罗翔老师此言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
关于生存和死亡的话题,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所常常谈论的。究竟什么是死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此也有着不同的认识。
脑死亡学说出现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争议。究竟采取传统死亡说还是脑死亡说?这在法律和医学上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沉睡的人鱼之家》中的女主人公薰子接收到女儿意外溺水的消息,痛彻心扉,就在她准备接受女儿死亡时,女儿的手却突然动了,于是她便坚持女儿还活着。此后,她无数次地进行思想的斗争,去对抗难以控制的局面,去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是关于伦理的探讨,对生命与死亡的定义的探究,对人性与道德界限的挑战。这让我们去思考,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存还是死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是否将脑死亡作为判定死亡的标准?这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从生命科学理论上讲,脑死亡是不可逆的。如果在法律上将脑死亡作为判定死亡的标准,就可以为器官捐赠提供很大的便利,医生便可以将脑死亡病人的器官移植到其他需要的患者上;并且还能节省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的痛苦。如此看,将脑死亡作为判定死亡的标准,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的。但是,我们依然很难去接受,一个心脏还在跳动,甚至一些器官还可以活动的人,却已经死亡的事情,这对我们的道德伦理观念有着极大的挑战,基本是不能被人接受的。况且,在相关技术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脑死亡的误判,更是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可逆转的极大伤害。
在这本书的结尾,薰子最终接受了女儿的死亡,同意了器官捐赠。女儿的心脏,最终移植到了一位曾与薰子和女儿有一面之缘的男孩身上,就好似命运的安排,在此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对于这本书,作者东野圭吾说到:“写出这样的故事真的好吗,我到现在仍然烦恼着……”在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绝望与希望交织,一次次关于生存和死亡的挣扎,让我们的内心为之触动。
人性的复杂,亲情的驱使,伦理的挑战,在东野圭吾笔下呈现着。
让我们思考何为生存,何为死亡,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死,焉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