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曹保平5年前导演的作品,曾柏林获奖,但一直没有公映,直到2018。曹保平说,他在等最好的上映时机,也许就是现在吧。我能感知到的就是,我们的社会走到今天,越来越多的父辈、长辈开始理解年轻人的价值观,而曾经从夹缝青春里走来的年轻一辈也开始体谅父辈一代的酸楚,我们彼此都慢慢学会了与对方和解。
当然了,不管时代如何,关于青春、家庭、代际沟通、教育等等的话题,依然充满共鸣。
很高兴,我们终于有一部真正的青春片了,没有洒狗血的早恋车祸、也没有梦幻矫情的45度仰望天空,就像我们这些人青春真实的样子。
13岁的李玩,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李玩是个早熟的孩子,她喜欢物理,喜欢摇滚乐,喜欢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喜欢看《时间简史》,她还相信有平行宇宙,沉默而孤独,直到她有了“爱因斯坦”的陪伴……但爸爸另娶的阿姨还是生了一个小弟弟,爱因斯坦也丢了,在几次因为“狗”所引起的矛盾里,在挣扎里,她渐渐学会了伪装,她变成了一个“大人”。
电影片名的英文翻译是:Einstein and Einstein (“爱因斯坦”与“爱因斯坦”),我想可能是指13岁的李玩养过的两只狗,也可能就是代表李玩也是那只“爱因斯坦”。
《狗十三》讲述的是中国式“爱的教育”:
1. 没有有效沟通+独裁父权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长大就知道了”,“乖,听话”,“你真棒!爸爸亲一个”
李玩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一回到家二话不说被叫到桌上吃饭,耳朵里听着电视里传出的《锵锵三人行》,端着饭碗就跑去看,常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听摇滚,或者想自己脑袋里的怪东西。她被关心着衣食住行,但她似乎感知不到爱和陪伴,父母所给予的爱是无法代替的,而中国式父母的爱也实在太沉默了。
爸爸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工作也很忙碌,常常应酬,每次和李玩见面几乎都是因为成绩。
李玩偏科,不喜欢英语,老师把爸爸叫到学校,建议李玩把物理兴趣小组改报为英语。李玩不愿意,爸爸还是强硬地改变了她的选择,说“这是为你好”。
被强制修改意愿的补偿,是一只狗——李玩叫它,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会每天在门口等李玩回家,最喜欢和李玩挤在一张床上,它还会喝掉李玩不喜欢的牛奶,它是李玩最好的朋友和陪伴。李玩多了很多笑容,爱因斯坦趴在她枕头旁边睡觉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像是同类。
可是,爱因斯坦还是走丢了,李玩半夜跑出家门满大街叫着它的名字找它,无果。
为了安抚李玩,新“妈妈”送来一只一模一样的狗,强硬地说它就是走丢的爱因斯坦,指鹿为马。“都是狗嘛,怎么不一样”。家长们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白纸一张,真的不是。
实际上,李玩是个学霸,成绩很好,尤其是物理,而每当有好成绩的时候,爸爸都会等在校门口接她,满脸自豪骄傲的笑,亲亲她说,“我女儿真棒!”那个时刻是电影里,李玩笑得最开心的时候,可能是觉得自己是被爱的吧。
《奇葩说》里庞颖说过一段话,我印象深刻:她说在她的成长过程里,她觉得得到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爸爸才会在假期的时候对她好,只有达到父母的期待,才能得到他们的爱。“有条件的爱,让人在感情中缺乏安全感。我不想觉得,因为自己是个优秀的人,才被爱。”
2. 二胎的溺爱: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李玩是女孩儿,名字是随便取得,弟弟是男孩儿,名字要好好想一个。
李昭,寄托了全家的希望。
因为是男孩儿,弟弟被宠的像个小霸王:
他拿棍子戳所有人,所有人都要配合他演戏,
他用晾衣杆把奶奶的头打出血,也不需要道歉,反而被爸爸哄着别哭,
他拿棍子打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反抗嘶叫,全家人就要把爱因斯坦送去狗肉馆。
好熟悉的画面。坐高铁的时候碰到过奶奶带着小孙子上车,孙子坐着,奶奶站着,奶奶边笑边带着点自豪地说,这小魔王,他不让我抱,就爱自己坐。
如此溺爱,养成的是什么?
在弟弟的两岁生日宴上,李玩被挤在人群之外,看着她的爸爸、爷爷、奶奶,抱着弟弟像抱着宝贝一样,她跟着大家一起笑,我只觉得心疼。后来,可能是发现也没有人注意到她,索性就不笑了,默默坐到一边。
如果你是父母,且有不止一个孩子,请记得给他们一个同样的拥抱吧!
3. 沉默的爱,也是爱;
带来伤害的爱,也是爱
电影很妙的一点是,并没有谁是坏人,看似在阐述青春成长的痛,似乎在批评这些大人们,但作为观众,我们无法心安理得地指责这些人,因为他们太像生活在你我身边,真实的父辈了。他们的出发点,真的是爱,如假包换,而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并没有谁对谁错。
爷爷奶奶虽然溺爱小孙子,但对李玩也是真心疼爱,从来不忍心高声斥责。
爷爷不小心弄丢爱因斯坦之后,全家人都带着小心翼翼的讨好,想要息事宁人。
李玩半夜跑出家门找狗,爷爷会带着外套跟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劝她穿上衣服,即使被李玩失手推倒在地,也没有诸多责备。
因为差点找不到出门找李玩的奶奶,爸爸甩了李玩好几个巴掌,但转头就哭着道歉,说“爸爸心疼”。
这已经是成年人对“叛逆期”的孩子做出最大的让步了。
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便在于,为了成为那个“懂事、听话”“伪善”的大人,青春里被撕扯的这些痛,没有人可以承担罪责,这似乎是成长的必然。
正如,因为血缘关系的羁绊或者父母间情谊的牵扯,我们到现在都会接受来自亲戚们、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可能记不得我们的长相,可能一年说不了几句话,但他们一开口就关心我们的人生大事:怎么还不结婚?怎么还不生孩子?工资涨了吗?怎么不考个公务员?所有被年轻人藏在深处的隐私问题,被一遍一遍拿出来刨根问底。
我们很尴尬,甚至很生气,很焦躁,但我们能责备他们吗?不能,耳边总会响起一个声音:不是因为爱,谁会关心你?但,这样的“关心”真的是“关心”吗?
结尾处,爸爸和李玩在车里听《再回首》,爸爸失声痛哭,一开始电影院里满堂大笑,但渐渐又跟着响起了抽噎声。我们都是大人了,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的呢?看到爸爸的泪,跟着一起难过,是本能。也许爸爸是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他曾经也痛过的青春吧,正如白岩松说的,“每一代的青春都不容易”。
曹保平说,“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的。”
李玩在得知第二只爱因斯坦死去的消息时,只平静地说了一句“谢谢”;在爸爸的应酬酒局里,听说爸爸生意伙伴的伯伯为她点的一盘黑黢黢的狗肉时,她沉默愣了一会儿后选择夹起一块吃掉;走在路上一眼认出走丢的第一只爱因斯坦时,她轻轻说“幸好它没有认出我扑上来”,然后走到无人的地方放声痛哭……
李玩长大了,她学会了向这个成人的世界妥协,她知道她没有办法抗争,也没有立场抗争。
但我也知道,她不会忘记曾经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她在英文演讲比赛里讲的仍然是她喜欢的“平行宇宙”。
青春,可能真的像狗一样挣扎,我们都曾迷茫在自我和世界里,而我们也突然莫名其妙就这样长大了。
想起《小王子》说,长大的本质是遗忘。但请不要忘记,不要忘记青春里你最想成为的那个大人的样子。
最后,请善待动物,坚决抵制吃狗肉!!
孩子,青春,叛逆,都有个人自由意志,请尊重他们。
最后的最后,孩子的天真才是最棒的礼物,“乖”不是。
教育很难,感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