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周4月20号为止,我刚刚完成我的第一个月的读书计划,在这一个月里面我没有硬性要求自己读多少书,但是要求自己在读书的时候随时准备笔和纸做记录,记录的内容不仅涵盖作者的整体写作思路,还包括自己看到具体细节是的感想。我上个月一共读了三本书,《斜杠青年》,《我不过低配的人生》,《Drive》,还有一本是正在研读的《刻意练习》(其实中间还在零碎时间读了半本《文案训练手册》和《和时间做朋友》)。比起那些大咖来说,我的这些书真的是读的太少了。但是,作为一个没有读书习惯的我来说,还是可以通过自己记录的笔记看到自己的成长的。
01最不走心的开始
前面两本书其实我没有真正做笔记,仅仅是抱着外行看热闹的心态去尝试阅读,没想到,他们的书给了我很多感想。比如,我记得susan Kuang 在她的《斜杠青年》里面讲过关于惰性的根源。
人类的大脑进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繁衍,而思考本身是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的事情,是不利于生存的,所以大脑会自动选择利大于弊。
所以当我想要思考如何写文章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判断这件事情是十分消耗脑力的,让我犯困,让我产生畏难情绪,这样,它好继续安安稳稳的节省消耗。我豁然开朗了,后来当我察觉到这点之后,我就会在每次有畏难情绪的时候先跳出本我,我用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件事情的重要或紧急程度,如果我分析出来这件事情是重要不紧急的,那么我会把这件事情详细规划,具体到每一个环节,让大脑认为这些小细节不会消耗太多的能量,要完成这些小任务会带来很多的成就感。如果我分析出来,这件事情虽然很紧急但是与我的最终目标不一致,我就会告诉大脑,用最省力的方式快速做完,节省下来的能量,放到重要事件中去。
02 意外的坚持
在读《我不过低配的人生》时,其实感想也很多,也是从这本书开始我慢慢意识到了记录的重要性,开始在读书的时候形成做笔记的习惯,不过,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不喜欢借助软件做记录,我还是比较喜欢原始的手写记录笔记本,虽然我知道这样可能有点耗费时间,但是我觉得我每次在写的时候能够思考的更加多,而电脑与我而言可能显得太机械化。
我随便挑选一个我脑子里能够很快翻出来的理念来谈谈吧。有一个章节论述“哪些能力很重要,一点就透却没人告诉你”,文中讨论了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展开讨论,核心论点是,事业成长的三大法则: 卖点,认可点,普及点。
当时我立刻想到了现在一些做的很好的自媒体,为什么有的公众号那么受欢迎,而有些文章却无人问津,归根结底,就是在看,文案作为一种产品,是否本身有一些合理而又与众不同的观点,读者或者消费者认不认可这种新的观点的解释方式,这种新的观念是否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
举个例子,我是一个英语老师,但是我之前培训的方向基本上都是围绕各种英语考试进行的,之前一直理直气壮地觉得我好厉害,能够找到做题解体的方法并且在课上非常自嗨式地不断推销自己的各种方法论。现在想来,这种想法其实都只是在解决学生们英语不好的表面问题,属于哪里不会点哪里的类型,从长远来看,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的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学习英语,太过重视技巧。所以,我需要看看英美国家体系化的教学方式是怎样的,先让自己的理论合理化,然后再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看看国人英语学习大咖的英语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自己的经得起推敲的理论体系。所以,这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生成就,靠的是智慧和耐性。
03 找到读书的乐趣
读《Drive》(内驱力)这本书其实一开始是一种尝试,毕竟前面都的都是中文版的书籍,这是一本英文版的书籍,很惭愧,作为一名英文老师,在大学毕业后却没有都完整过一本英文原版书籍(此处要深刻检讨)。不过,我发现,在我的同事堆里这种现象是非常明显的,很多人宁愿花时间看美剧也不愿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英文书。可能究其原因,还要回到我看的第一本书中讲到的关于人的惰性吧。看电视电影多省事啊,看英文书还要分析句子的意思,还要搞清楚生词,还要弄清楚一些专业术语。
我读这本书其实是目的性比较强的,我想弄清楚,为什么同样是学习英语,我当初读书的时候只恨时间 不够用,而现在我接触的大部分学生却不愿花大量时间做语言的积累练习,他们太过于重视方法论,太过于看重成绩和技巧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在书里面找到了我一直寻找的真相。我和另外一些学生的差别在于,我们学习的动机不一样。本书主要讨论了两种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是为了满足一些外部的需求(比如金钱,权利,地位),那么这种动机就是外部需求,但是如果一个人做某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能够给他带来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这一层一般来讲都是和人类的精神愉悦有关的),那么这种动力就是属于内部动机。这一点,我后来发现,李笑来老师也有相似的划分:表现型和进取型,原来,世界竟是如此小,可能这就是因为,正确的理论都是相通的吧。
对我本人而能言,这一点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并且让我产生研究的兴趣。我分析了一下我的学习动机和他们的学习动机。我在大学里的时候选择英语专业,是因为我有自己的目标,我希望可以把英语作为我日后的生存技能,所以我分析过怎样实现我的目标呢,第一步,作为大专生的我,需要竭尽所能做到大专生英语最好,争取那几个稀缺名额转入到本科院校,于是我穷尽自己能想到的各种方式发了疯一样研究英语,每种英语演讲比赛都不放过,每场英语考试都不放过,大一的时候,在大家懵懵懂懂的时候,我已经顺利通过了四六级,当然,考试不是唯一检验英语进步的标准,但是,至少,在某些程度上,我确实是在英语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比如说敢于大声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不怕犯错。
很快,我的第一步就实现了,进入到了条件相对更好的本科学校学习,在那里,接触到了更优秀的人才,所以, 我很快意识到,要和她们竞争未来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比他们更加优秀,至少在英语专业上是如此,于是我的短期目标又进行了调整,每次专业课力争做到最好,每次英语相关的考试或比赛都竭尽所能参加,我是我们班第一个考过口译证书的学生,也是第一个在毕业之前靠着英语能力获得工作的学生。
现在,作为一名老师,我已经很少关注我自己的过去,只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会仔细去想,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我调查过我教过的学生,调查对象里有英语比较好的,他们在口语对话的时候一般能够比较流畅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有成绩一般的,基本想法有但是伴随着很多的语言限制,还有一些就是最让人头疼的“油盐不进型”,他们基本上就是一个中文找一个翻译对应。
能够流畅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一般在学习过程中目的就非常明确,他们中有大部分学生是要选择出国深造的,所以他们很清楚,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就是用来使用的,如果过不了语言这关,他们的专业课程一定会受到影响,所以他们在上课过程中非常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经常会因为一个案例来回改好多次。对于他们而言,语言的学习是为了减少他们未来在其他专业发展方面的障碍,所以是为了获得成就感,属于外在动机。
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他们学习的目的大部分是因为想考出成绩,满足上大学的要求,所以他们只求能过,或者高分的炫耀。这些学生的外在表现其实也很明显,他们大部分会关注,有没有什么模板呀,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在一周之内突飞猛进呢,有没有什么秘籍或者机经呢。他们的动机是为了考试成绩,并不是语言本身的提升,所以当他们考试结束之后,大部分情况下,语言水平还是和原来一样的。
所以,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开始反思自己。我的课堂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创建一个好的氛围,引领大家把语言的学习和内心的愉悦产生联系。
04 未完待续
所以,我后面又开始阅读《刻意练习》,这本书还未读完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的能力缺陷。很多时候,我的语言表达并不是很清晰。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找到核心的能力,那就是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沟通的好坏不仅影响到自己和家人,还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所以,刻意的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写作是最能锻炼我的沟通能力的方式。在想清楚之后,我需要给自己定个计划,计划不能太难,否则大脑会陷入惰性循环体系,所以把计划细分到每一周,每一天,在执行过程中有效反馈也很重要,所以我觉得导师的指导师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比较过多方之后,我选择了参加Frank老师的写作训练营。因为在这里,认真写文章的话就会得到有效反馈,认真执行的话就有可能离自己的优秀目标越来越近。
我能想到的毕竟还不够多,文字也不够精炼,这篇文章就是我开始上课之前的水平见证,待我真正学习之后,我相信,会有更多的进步,期待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