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岁的幼儿处于感知发展阶段,简单的说就是孩子通过动作感知环境,会对简单的动作着迷。
孩子在2岁之前会采用尝试,重复,模仿来感知世界,解决问题。在重复动作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行为造成的结果,孩子的各项能力就是在不断的重复和尝试中学到的,重复能让孩子将新知识和新技能逐渐内化和熟练。
疫情过后几节早教课上,我观察到小坦克进入了某项工作痴迷重复多遍的时期,尤其是黑白棋子和垒高搭积木,摆放棋子的方式也解惑了我多年工作上遇到的一个问题,垒高搭建积木初步有边角对齐意识,手部控制力明显较之前有提升。
昨晚初次带他来感受读书瞳智能阅读器,因为之前有了点读笔的多次重复《Dear Zoo》,所以他在初体验中表现出感觉上的节奏匹配,尽管是第一次,却明显能理解哪里翻页哪里停顿,听到音频中开门的声音,同步翻开翻翻页。这本书他是重复听看有百遍以上了。
我们接触课堂上经常会有陪伴着说“这个你都玩过了,我们换一个吧”,或者“这本书你不是上次都借过了吗”,在成人眼里,“重复的工作、重复的读同一本书”似乎“意义不大”或“没有意义”,原因有两个,一是成人对儿童为什么喜欢重复没有了解,没有看见其背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二是成人在心理上考虑到求新、有价值的教育为导向,以满足自己心理需求为主,恰恰这种心理让我们的心意是本末倒置。
孩子不断重复简单的行为是在感觉和思考和体验,这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非大人眼中的“没有意义”。遇到这个时候,成人最好的做法不要随便的阻止和打断孩子,可以在一旁仔细的观察或者加入到孩子行为之中,陪他们一起做,看孩子到底要体验什么。
重复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在孩子看来父母就是全能的,自己是弱小无助的,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幼小的孩子会因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外在的物质而感到自卑。
为了补偿这种自卑心理,他们会做一些能够自主控制的事情来安慰自己,也就是不断的重复。
已经掌握的行为,比如把一个东西装好再倒出来,或者让家长重复讲一个故事,自己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这些都能够让孩子有对事情的掌控感,从而获得一种力量感,进而产生一种安全感。
其实重复行为是一种儿童的自然活动,当家长看到孩子重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不用过多的担心,也不要打断或者干预,只需要耐心的陪伴孩子就好。这是对孩子学习方式的尊重,也是对他们选择自由的肯定。
喜欢重复是对知识的吸收和积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这是他们学习的方式,因为年纪小所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是很有限的,重复能够让孩子更好的强化。
有一天孩子重复的过程会逐渐减少,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能够更高效的吸收新鲜事物的方式,或者是孩子需要重复的事情已经掌握的很好了。
蒙台梭利指出:反复练习能够完善孩子的心理感觉过程,这是孩子的“智力体操”。
反复练习是儿童进入专注状态的一个特征,蒙台梭利称之为“重复练习”。这个行为背后暗藏孩子心理需求,就像孩子不断的开门关门,一个小时可能都不会觉得厌烦,还比如孩子听家长讲故事,总是要反复听一个故事。
在成年人看来这可能是很枯燥的,但孩子却乐此不疲,实际上,孩子喜欢重复主要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行为发展有关。
重复对孩子来说就像工作一样重要,按道理来说儿童的注意力是不能持久的,他们会将注意力不停的从一件事情跳到另一件事情上,然而对于孩子来说,玩耍中的一个简单动作却能够轻松的集中起孩子的注意力,以至于不能感觉到任何的外部刺激。
与这种专心致志相伴随的,是一种手部有节奏的运动,当孩子第一次经历了这种体验之后,他们就会沉迷其中,虽然儿童专注力不能持久,但是这种重复性的动作可以不断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通过重复孩子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类,然后举一反三。对于一些新认识的事物孩子会感到很新奇,于是就想一遍一遍的进行探索,尤其是正在经历语言或者动作敏感期的孩子,他们会不断重复说或者做新学到的动作和词汇。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家长要满足孩子对重复的需求,帮助孩子将感知和大脑中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体的概念。当孩子掌握了新概念之后,他们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