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三辑的作者熊逸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追根溯源、抽丝剥茧的解读,让读者能够代入到彼时的局势和年代去揣摩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为人处世、解题思路、情绪心态;还能再跳出来用现代的眼光去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
公元前209年,21岁的胡亥登基,继承了由秦始皇一统的天下,富有四海;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胡亥发现自己对于管理偌大的一个国家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大权在握的新鲜感已过,只剩下欲望满足后的无聊。
风光巡游一圈后,胡亥在咸阳对赵高说,“人生在世,短短一生如白驹过隙,既然自己已经君临天下,权利和地位都已到极点。他余生只想吃喝玩乐,想怎么玩怎么玩,体验感官和心理的快乐”。
从后世的眼光看,秦朝虽一统六国,风光无两,但实际上内外部危机四伏,正面临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秦国既有的法家思想治国、人才选拔制度、以往的耕战模式的“操作系统”不能完美兼容地安装在一个面积空前广阔、成分非常复杂的国家之上。改革、安抚、让人民休养生息等措施迫在眉睫。
但胡亥只在乎自己的皇位稳不稳固,他把权利与地位只是当做他贪图享乐的保障。于是在赵高的怂恿下,开始对他的亲哥哥、姐姐们进行了不问缘由的残忍的屠戮,引发宗室振恐。这轮大清洗是一轮人间惨剧,二世连给兄弟们编个合适的罪名的闲心都没有,欲加之罪,不由分说,大都公开处刑,能自杀身亡的个别公子算是“法外开恩“。从1976年出土的秦皇陵墓看,除了主动求死的公子高外,胡亥的二十多位亲哥哥、姐姐都死无全尸。秦二世对同室操戈的狠辣手段在历史记载中前所未有,引发众多史家感慨万千。
此后,胡亥重建阿房宫,从此不理朝政,一步步把大权甩给赵高独揽,如愿去寻欢作乐。自此皇宫内外消息完全被封锁,他彻底被架空。随后胡亥被赵高连续策划的指鹿为马、上林苑二世杀人事件搞出“曼德拉效应”,整个人都精神恍惚,一步步被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赵高给秦朝挖坑如此孜孜不倦、破坏力巨大,以至于历朝历代很多学者都认为赵高其实是赵国公子出身,身背国仇家恨、忍辱负重、矢志复仇的。这方面的史料寥寥,读者看看便好。但顺着这个视角去把赵高当做主人公,再还原一下他随家人由赵入秦,几乎一人把秦朝亲手毁掉这个过程,该会是一个马亲王风格的精彩故事。
有学者说,读历史就是读人性,因为历史就是人性的大样本实验室。
楚汉相争是个英雄辈出的时期,让李白推崇备至的“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命运让人感慨。
郦食其家贫,好读书,熊逸老师指出,在他生活的年代,能读书的人非富即贵,家贫和好读书是完全不挨着的两件事;而且他还好饮酒。进入秦朝后,官方提倡以法为书,以吏为师。从前的学问没了用,他就在家乡当了个小官员,当地人叫他狂生。陈胜起义后,前前后后起义军来了几十拨人,郦食其都深藏不露。直到与众不同的刘邦来了,老书生郦食其才敏锐地觉得遇上了正主,于是60多岁的郦食其主动求见待人的沛公,命运的车轮开始转动。
引荐人在路上就告诉郦食其,刘邦不喜欢书生,“慢而易人”,郦食其不以为意。但真见面时,不知刘邦是有意为之,还是确实太不在乎这方面的小节,在郦食其来拜访时,他正在榻上让俩美女给他洗脚(此后会见叛楚投汉的九江王黥布时他也在洗脚)。
郦食其没表现出生气也没给他好脸,三言两语挤兑得刘邦灰溜溜下来赔礼、让座,两人对谈时局。可见他见识、胆色、反应、口才、对刘邦心理的判断都是非常出色。是求职人反客为主的经典案例。
后郦食其为刘邦规划,里应外合拿下了战略要地陈留,受封广野君。随后为刘邦举荐人才、游说诸侯,搞得风生水起。
汉太祖高皇帝三年,郦食其审时度势向刘邦建议游说把当时唯一没有“站队”的齐国拉到自家阵营,刘邦批准。但不知是刘邦是否疏忽,此前刘邦已对韩信下达了进攻齐国的命令,可他并未将韩信进攻齐国和郦食其与齐国合谈的消息同步给二人。
郦食其的游说之旅非常成功,得到了后世诗仙李白的高度赞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他分析天下大势,说天下终将归汉,齐国目前的形势只能联汉抗楚,双反一拍即合。齐国使者谒见刘邦,边军解除戒备,齐王和大臣们陪郦食其天天纵酒高歌,好不痛快。
虽然合作已经达成,但韩信以没接到刘邦停止攻击齐国的命令为由,悍然对齐国动兵。齐国一来没准备,二是韩信太能打,汉军摧枯拉朽就把齐国打得落花流水。
齐王误会受到郦食其的欺骗,要他通知韩信罢兵,但郦食其认为是刘邦将他当成了弃子,于是慨然赴死,齐王暴怒下直接命人将郦食其煮了。一位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将天下局势搅得天翻地覆的高人就此落幕,刘邦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和外交官。
据说韩信见合谈达成,暂停行军,但手下辩士挑唆说,“没日没夜辛苦一年才打下50多座城的将军,反而不如动动嘴皮子就搞定70多座城的谋士。”韩信受到了刺激才悍然出兵。郦食其是汉国重臣,他的弟弟和儿子都在汉营担任要职,韩信出兵到底是出自各种心理,对于后果有没有考虑,不得而知。刘邦之前有没有想到这个结果,知道这个消息后是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反应的。
读完这辑书,觉得刘邦确实有股特殊的气质,他私德有亏、不拘小节、也不太在乎脸面,但他接地气、懂人心,目标感特别强、钝感力特别强、从善如流。读他的史料时,有时觉得他好笑、有时觉得生气、有时觉得可怕、有时又觉得很可亲,但最让个人敬佩的是他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跟着历史人物去看他们所经历的事,最终凝聚什么物,得到何种理。读史也能让人如此快乐,这要感谢熊逸老师的《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