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39共情式倾听

今天读到《共情的力量》第五到第七章,这三章是关于共情式的表达、共情式的倾听,共情和爱,共情的阴暗面,作者做了很好的阐述。

作者说共情式的倾听,是为了理解他人如何感知和倾听世界,这句话听起来很难理解。作者解释说抛开自己,全神贯注的倾听,才是积极的倾听。

有时候,其实跟对方保持一种共情并不难,难的是把自己摘出来。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自恋部分,自己的一些感受,抛开这些,才能够达到一种全神贯注的倾听。

其实很多父母无法倾听自己的孩子。弗洛依德写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在黑暗的屋子里边,因为屋子上锁了,外面的人进不去。

然后当时小男孩过一会儿就叫外面的人,一个阿姨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会回应他。当时那个阿姨就对小男孩说:“你又看不到我,你又不能出来触碰到我,你叫有什么用呢?”当时小男孩说:“当我叫你的时候,你的回应实际上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这个黑暗的屋子。”所以这一刻,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链接。

共情式的倾听,能够让我们知道,我在被你感知。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偏见,和我们自己对一些事物的认知定式。所以作者也说了,偏见和认知定式,会削弱我们的共情力。

这里作者又一次强调了共情和同情差别,一字之差,感觉确天壤之别。同病相怜这个成语我们都非常清楚,就好像是我跟你得了同样的病,我们彼此之间才会更懂。但是,同病相怜,这里边更多的是同情自己。不是一种很好的共情状态。同病共感,你疼我知道你疼,我疼你也知道我疼,就可以保持一种链接,是一种共情式的链接。

这样,我们不需要去做太多的安慰或评判,反而是能够全神贯注的真正的去听他人的故事。

如果有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是看着你的,或者说你说话的时候,对方一直是看着你的,在倾听你,这种感觉就会很好。

但是如果我们说话的时候,对方眼神在别的地方或者在做其他的一些事情,就会知道对方心不在焉,我们会觉得他对我不感兴趣。积极地倾听,能够让我们发现更多隐藏在故事里的一些细节。

因此在很多的时候,积极地倾听被称之为神入状态。抛开自己,我们集中注意力,所有的技巧都放在脑后。如果你在这一刻听到了故事中间好像有冲突的部分,或者说是一些不真实的部分,先不要急着打断对方,也不要急着马上去质疑对方。就像作者说,共情是倾听的艺术。

一定要给他人机会充分的解释自己,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作者又说,评估他人是我们能够培养的最重要的一种技能,对人的评估就处在共情式倾听中最核心的位置上。评估而非评价,如果我们一旦进入了自己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他人的世界,也一定是带着我们自己的主观评价的,我们更多的只是想表达自己而已。

所以共情式倾听需要关注的是情感和情绪。因为当情感和情绪被关注时,就会让人觉得在情感上被理解了,会感受到安慰,这比任何的语言都有用。我们不需要想着如何给对方一些建议,一定要为对方做些什么。其实对方想要的东西,在倾听中就得到了。

作者说共情在亲密关系里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共情,亲密关系也就不存在。共情并不意味着每件事情都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经历了这个过程,就不会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进行笼统的泛化处理。就像小两口,一旦两个人之间有了冲突,泛化处理这里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一起,要么分手。

其实共情不会给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会把我们感受的各个方面编织成一个整体,它会随着每一次新的体验和领悟而发生改变。

这让我想到一个咨询师写的一篇文章,他说,好是什么?好在哪里?当我们觉得我们特别想对对方“好”,或者我们想提供“好”给对方的时候,我们也许要问一下,“好”是什么?“好”在哪里?

所以这就是我们对于对方的共情。我们不会自以为是地把我们认为好的东西给对方,最后做出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好心办坏事的原因其实就是我们自恋,只是在自己的自恋中,或者我们对对方进行了很多的评判或者评价,才会去给到对方不需要的东西。

共情不会自动给我们答案,但是他会督促我们去进一步寻找答案。认识自己的历程,也是建立亲密关系过程中最核心的一个内容。

只要当我完全成为了我,我才能准备好全心全意的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入一段关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