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16:打虎上山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水浒传》中有一回“武二郎景阳冈打虎”,讲的是好汉武松的故事。当时吃了几斤牛肉,连喝十八碗酒的武松借着酒劲,酒壮英雄胆,坚持过冈。路遇吊睛白额大虫,赤手空拳为民除害,打死了那只祸害当地的大老虎。武松打虎,讲究的是胆气。
《智取威虎山》中也有一出“打虎上山”,讲得是杨子荣扮成土匪,潜入土匪窝,登上威虎山的故事。
两个故事有一个共性,都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思。如果说武松上山,还有点抱侥幸心理的话,杨子荣上山,绝对有足够让他克服对于“虎”的恐惧,说服自己坚持上山的的更有价值的追求存在。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看得很清楚。真正能让人舍生忘死的追求有两种:一种是义,一种是利。前者有所谓“武将不怕死”的说法,后者有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俗语。中国人做事很含蓄。既要面子,又要里子。面子说不清楚时,里子就干脆不要了。或者倒过来,里子有了,面子不面子的就算了。能真正听懂、意会这段话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什么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呢?
“喻”,是“晓喻”的意思。单纯用晓喻来解释孔子所说的“喻”,孔子的话就没什么技术含量了——君子晓喻于义,小人晓喻于利,差不多跟没有解释一样。
逻辑学是一门由西方传递而来的学问,在东方,实际上有与之相呼应的学说。那便是源自于佛教的因明学说。简单地讲,就是宗、因、喻、合四个字,实际上就是认识世界、说明道理的方法。“宗”是前提,说话必有所宗。“因”是理由,也就是“宗”的理由。如果有宗、有因还说不清楚的话,只有用比喻来说明了。中国的寓言故事,佛家的公案、典故,都是用来说明道理的。比喻完了,因都讲通了,结论就产生了,这个结论就是“合”。所谓阴阳和合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哪里是讲清楚的,分明是“和合”生成的。实际上,在中国的《易经》之中,更为清晰地体现着这种“宗、因、喻、合”,更为清晰的体现着阴阳和合。
从因明学说的角度讲,“喻”是一种载体,是一种通达“阴阳和合”理想境界的载体。像船一样,将没有彻悟的人,渡向彻悟的彼岸。
从这个角度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简单明了的多了。
君子是凭借义去修行做事,完成人生精进的;小人是处于利去做事向前的,并以此过活生活的。
正常情况下,所有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利益面前,争与不争,不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危害面前,避与不避也不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关键是当“利”与“义”发生冲突时,当“害”与“义”不能取舍时,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才显现出来。君子能够舍生取义,能够义薄云天,小人常常见利忘义,利字当头。
孔子讲“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便看到一个人的里子了。表面上看,没有人讲自己是利字当头、唯利是图的。另外,从表面来看,也没有人是完全不要利益、公而忘私的。区别全部都在台面下,从台面下来看一个人是怎样做的,看他做事的动机和理由是什么,看他是否真的安于他所说、所做的。
“所以、所由、所安”全部都处于“义”,或者都喻于“义”,这个人便是君子无疑了;相反的,则很可能是“小人”。
孔子所讲将的“君子”,不仅仅是个道德概念,在更大程度上是指主动肩负起“人”的进化使命,主动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向上攀登的人。“小人”是处于本性,任由自己习性发展的人。“君子”讲的是克己复礼,是对自己习性的克服完善;“小人”讲的是任性而行,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人做事。
孔子讲的“君子”像是在爬一座自我精进的道德的山,“小人”则更像是放弃向上攀登、放弃道德方向上进化的人。
喻于义,以“义”为凭借,打虎上山这种事,才干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