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再次通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此书比《教育的目的》和《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两本书更为专业,理论指导性更强一些,也更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和理解。
全书共分为三篇,十一个章节,具体和我们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可以说,如果能够把这本书读通读透,那么,对核心素养的理念,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教学策略的改变都会有清晰的认识,也会明晰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概念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都有所了解和认识。但是什么是关键能力,什么是必备品格,我们之前是有些模糊不清的。本书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告诉我们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能力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剩下来的东西;2、带的走的东西;3、可再生的东西。关键能力指的是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是: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表现在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和表现在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弄清了这几个概念,我们才能知道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知道培养学生的什么品格和能力,这点是至关重要的。有了理论的支撑,专业的引领,我们在实践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书中也明确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六大素养涵盖了一个健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能力,也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更为全面充实。
弄清了这些概念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人才的培养更为充实全面,那么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加以实施?余教授在本书的第二篇和第三篇中对我的这个困惑给予了专业的解答。不过,我个人比较认同的是第二篇第五章中所提出的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我们的新型课堂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灌输模式,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要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要致力于建立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方式。要致力于构建以学为主线、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和结构。
这让我想到之前我们参与的东北师大附小熊梅博士所做的个性化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完全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来进行的。个性化教学遵循学生的个性,立足于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求知。个性化教学改变了“划一式“集体讲授的组织形式,采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三种学习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独立自主的个别学习,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彰显个性;通过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让学生思维碰撞,共享差异;通过师生互动的集体学习,进行师生对话,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以学为主的课堂,才是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课堂模式。它构建了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是在学校课堂之中实现民主化,在教学中尊重儿童的个性,保障了每个儿童学习的权利,培养了儿童的核心素养。我们教师要明确一个概念:学校是儿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场所,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教师不是权威,我们要寻求不同个性的交流,多元声音的交响,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学生自身积极地发现、探究、合作、交流,胜过老师单一的讲解和传授。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呢?需要我们老师课前研究思考,制定一些学习策略。如: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教师要制作导学案、学习指南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其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及时给予引导和解答。在合作学习的环节,教师要提出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有序进行合作交流。在集体交流环节,也要穿插其中,适当地引导和讲解。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并非是让教师撒手不管,而是要教得有法,习得有方。这样的课堂,只要教师理念到位,准备充分,长此以往,就可以完全解放教师,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合作谦让的品格。这就真正落实了核心素养的内涵。
以上,是我读完本书的一点思考和感悟,这是一本现代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手册,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还会反复翻阅,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