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pter 1 •
如果问我,只身一人来到这座城市,有没有后悔过?
这里没有亲友,没有朋友,甚至当初来之前都没有工作,什么东西都要重新开始。
要知道,生活永远没有那么轻松,重新开始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也时常问自己,有没有后悔过?
心里最先出来的声音是,不后悔。
很早就被朋友圈每天的鸡汤灌输着一个思想:这个世界永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美好。
可是,这个世界,也永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走进这座城市之后,一切都是未知。
未知,同时也充满了惊奇。
幸运的是,来到南京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一个公司的offer。
当然,在此之前,我已经投了很多份简历,来到南京,直接去参加面试。
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有免费的午餐,只有付出了多少,才会得到多少,甚至付出了120%,得到的只有20%。
但是,没有付出,永远不会有收获。
于是,算是在这座城市立足。
少年人拥有最大的野心,也拥有大把可以浪费的时间和青春。
这大概是年轻最好的一点资本。
• chapter 2 •
于是,幸运的少年开始了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
其实说“朝九晚五”是不确切的,因为每天要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
在这个城市里,很容易找到同类。
太多的少年为了生存,每天挤地铁公交,劳累了一天,回到不足8平米的出租房。
而少年是永远不会放弃的,这座城市盛放了太多少年人的梦想,同时也给了少年人足够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大概算是其中一个比较幸运的少年。
虽然每天早起挤地铁公交,虽然住在小隔间里,但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处理着每一天的事情,闲暇之余可以读书、写作,生活还算过得去。
在这个城市里,没有亲友,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处理一个人的时间,怎么把将就的生活过得讲究,过出一种身处CBD的小资情调。
相比于邀三五老友喝酒逛街,我更喜欢、甚至更加享受独处的时光。
一个人的时间,适合阅读、行走和思考。
之所以说自己是幸运的,是因为自己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当工作不再只是一份谋生的饭碗,而真正的成为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变成了享受。
• chapter 3 •
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蔡崇达在《皮囊》里说,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有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我对南京有一份执念,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执念。
只身来到南京之后,接触到这座城市,更加深刻地了解这座城市,那份执念和喜爱也随之与日俱增。
如果说,被一座城市接纳,或者说接受一座城市最基本的标志是什么?
我觉得,那大概是,自己拥有了这座城市的专属手机号码。
最近喜欢听许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在来南京之前,南京就是那个我向往的“诗和远方的田野”。
而在每天的工作、三点一线的生活中,这个“远方”也开始变成“眼前的苟且”。
每当这个时候,就开始听许巍,总有一首歌可以治愈心灵。
而更多的时候,会选择阅读和写作。
宋小君说,我有一个观照自我的方式——写作。
将所有的郁结于内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发乎于外,内心有了悲悯,精神才不至于抑郁。
而如果一个人从事的工作恰好是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那是一件特别幸福、特别令人羡慕的事情。
然而即便如此,也会遇到很多孤独彷徨的时刻,也会困在眼前的生活中,不得自拔。
北岛有一首诗《生活》,全文只有一个字:网。
大抵可以解释那些孤独迷茫的时刻,正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 chapter 4 •
如果说,读书和写作带给了我哪些好处,可能一下子还真的说不出个一二三点来。
而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大抵如此。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虽然很多读过的书大部分内容都已经不记得,但是读书的好处之一,大概就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那些文字已经化成一股力量,融入到血液和骨子里。
阅读带来的成长,已经刻到骨子里,那是任何岁月都抢不走的。
岁月只能苍老了你的容颜,却带不走任何楔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那些东西,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变成你身上的气质、内涵和修养。
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幸运的一件事情就是,喜欢并坚持阅读和写作。
阅读给了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和那些年代久远的人围炉对话;
写作给了我表达的能力和出口,将生活中所有的郁结于内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发乎于外,内心有了悲悯,精神才不至于抑郁。
这些都是我从中获得的财富。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而王小波算一个。
在之前读过王小波的几本书,便对他欲罢不能。
坊间流传着一个称号,叫“王小波的门下走狗”,对此我深以为然。
之前看到过一段话:如果你不喜欢一本书,不是因为那本书写得不好,而是你还没有到读那本书的年纪。
就像读王小波,很多时候读不下去,不是因为他写得不好,而是自己缺乏生活的阅历,不到年纪。
有时候对于很多人觉得好看的书,我却提不起兴趣,觉得枯燥无味。
现在逐渐明白了,自己不会跟风去看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甚至看不懂一本很知名的外国名著,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因为自己还没到读那些书的年纪。
• chapter 5 •
王小波在一本书里说道:假如你真正爱过书的话,你就会明白,一本在你手中待过很长时间的好书就像一张熟悉的面孔一样,永远也不会忘记。
正如读了那么多王小波,那些读过的书,使得王小波的形象逐渐在意识中立体化,每读一本书,都像是在和久别的老朋友围炉对话。
我最喜欢的是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面写的一段话,也是当时读到那段话,才更加深刻地理解“黄金时代”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或许是一直经历着平淡和较为顺利的生活,没有那么多风浪和侵蚀,总会觉得,自己正青春,什么都不惧怕,会一直生猛下去。
也深知生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故而也做好了面对生活真相的准备。
并且始终相信,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道: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那么,从这个层面说,王小波确实成功了。
他是一个拥有着诗意的世界和有趣的灵魂的特立独行的作家。
而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生活也许宥于眼前的苟且,但书里有我想要的诗和远方。
同样,也有你想要的诗和远方。
需要你摆脱眼前的苟且去追寻。
• End •
微信公众号:林小西
不去做一个有故事的人,努力做一个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