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上》
曾子寝疾〔1〕,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2〕,曾元、曾申坐于足〔3〕,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4〕,大夫之箦与〔5〕?”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6〕!”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7〕,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8〕,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9〕。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10〕,斯已矣〔11〕。”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注释】
〔1〕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曾点之子,孔子弟子。以至孝著称,传孔子之道,述《大学》,作《孝经》。后世称为宗圣。
〔2〕乐正子春:曾子的弟子。
〔3〕曾元、曾申:曾子的儿子。
〔4〕睆(huǎn 缓):光滑。
〔5〕箦(zé 则):竹席。 与:通“歟”。疑问助词。
〔6〕呼(xū 吁):嘘气声。
〔7〕斯:此,这。 季孙:季孙氏,鲁国世代执掌国政的正卿(上大夫)。
〔8〕革(jí 急):危急。
〔9〕细人:小人。
〔10〕得正而毙:死得合于礼。
〔11〕斯:连词,则,就。
【简析】
曾子卧病在床,病情危急。小童问起精美又光滑的竹席,是大夫用的竹席吧?原来曾子一时没注意,垫了大夫用的竹席。
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礼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至国家制度,小到生活器用,无不打上等级的烙印。到了春秋末期,旧礼制已从根本上紊乱动摇,所以曾子对使用大夫的卧席也没有注意。
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孔子为主的儒家学派倡导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曾子师从孔子。
所以,曾子的身分是士,就不能用大夫的席,而应该用市民阶层的竹席。
虽然子春认为小童非常无礼,先生都已经病重了,还谈这些干什么呢?可曾子并没有生气,不顾自己病重,即便面对家人的关切,一再请求明天换席,也没有迁就自己的过失,而是责令家人马上给他换掉竹席。
曾元说:“您的病已经很重,经不起挪动,希望能等到天明,再小心地给您换席。”
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那个小童。君子爱人成全他的德行,小人爱人迁就他的误失。我还要求什么呢?只要能死得合乎正礼,就行了。”
大家扶起他换了席,他回到席子上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君子爱其德重其行,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迁就自己的过失。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没有失去它的主流价值,曾子易箦的行为非常值得我们反思自检,让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