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我决定理论来理解为什么青少年喜欢玩游戏?

"动机是所有行为的驱动力,无论是好是坏。" —— 拿破仑·希尔

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让人持续地做一件事情。因此,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们建立了很多理论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动机,比如大家熟悉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归因理论等。

很多有关行为的理论都是围绕人类的某种特定倾向展开的:比如,我们总能对积极和消极外在因素敏锐地做出反应,我们总会饶有兴致地计算我们的个人利益的得失,我们就像个鼓鼓的麻布袋一样装满了各种心理冲突。

由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理查德·瑞恩(Richard Ryan)和他们的合作者共同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与这些观点不同,它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概念:人类的普遍需求。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种内在需求:能力的需求(competence)、自主性的需求(autonomy)和归属的需求(relatedness)。

能力需求,又被叫作掌控力,意味着积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的能力,如顺利完成一笔难缠的商务谈判,学会跳探戈,完成拼字游戏等。

关系需求,涉及社会联系,与家庭成员、朋友以及他人互动的普通愿望。它也可以表现为更高的欲望目标,比如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

自主需求,是人们天生的使命,是有意义的,是与个人价值观统一的。想象一下当你遇到不幸时,当你被迫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或更糟的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时,再对比一下当你从事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或负责一个重要项目时发自内心的愉悦感。

如果这些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就会行动积极、工作高效、心情愉悦;但如果这些需求受到阻碍,我们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心情愉悦度就会直线下降。

游戏是自我决定系统的完美诠释范例。

青少年们为什么喜欢玩游戏?首先,没有人强迫他们—他们是自愿的。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游戏,比如数独,也能激活玩家内在动机的需求:自主需求—“我来决定在游戏中选择哪个前进路线,我来决定怎么完成”;能力需求—“我过关了,我升级了”;关系需求—“我可以在线或者在线下比如在学校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游戏进度和成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