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人在吃这方面似乎并不会下很大的功夫,靠海,取材方便,故而顿顿离不开海鲜。南方沿海小镇,季节并不会表现得多么明显,只有冬夏两季,树木是常青的,只有在吃食上面能分辨季节。
家家院子里都有应季蔬菜,春天几乎没什么蔬菜,都是一些调味菜,芹菜最常见。夏季是瓜类的海洋:丝瓜、黄瓜、南瓜、冬瓜,都是一些撒了种子不用施肥只消浇点水就能吃到的蔬菜。只是乡下人多勤快,家家户户每天清晨都会浇灌菜园,届时瓜的大小就是检验这户人家勤快与否的标准。这些瓜菜即便整个夏季吃,也是吃不完的。各家有各家的本事,腌或晒,家家味道都不一样。
到了秋季,家家户户忙着收花生,夏天腌晒的瓜,在这时候就是开胃菜了:酸脆。也有去年冬天收回来的卷心菜,晒干,这时候用来煮水,也是极好的解渴饮品。冬天,多食用胡萝卜,卷心菜。大自然对这个小镇的馈赠,源源不断。
说起家乡的吃食,人人都是一个反应:哦,莆田卤面呀。这让人很不高兴,好像莆田人对食物只停留在“面”上,炒兴化粉、炝肉、炝蛏、海蛎饼等都是家乡的标志性食物,可惜卤面名气太响,盖了其他食物的名头。
正儿八经的卤面,只会出现在酒席或者是年夜饭上,日常只是简单的煮面,用到的面多是线面、切面、手擀面。线面与切面皆是现代机器的产物,线面分咸淡,咸一些的加点菜和肉,算是一餐了,淡点的,烫在肉汤里,又是一餐。这肉汤,多是鸡鸭排骨熬的汤。切面,是卤面的原料,有讲究的吃法也有将就的吃法,这主要看掌勺人的心情。
最受欢迎的是手擀面,面本身是没有味道的,更谈不上筋道,只是面条的粗细可以自己掌握,不用真功夫,却需要臂力。面团和的干湿适宜,再用擀面杖摁压成薄薄的面饼,卷好,最后再下刀,就成了面条。祖母在桌上擀面,我在旁边撒面粉,开始只是觉得好玩,雪白雪白的面粉像极了雪。慢慢地,撒出了经验:什么时间该撒,撒多少、怎么撒更省面粉。
我最喜欢的是祖母的炒兴化粉。好吃与否,全在“油泼韭菜”的制作,它是这道炒粉的门面担当。油烧热,加入韭菜、盐、老抽,翻炒即可出锅备用。紧接着就是肉丝、海蛎、青菜等,随心入锅。食材再简单不过,但是火候真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我母亲的厨艺就是败在这道炒粉上,今天的粉太烂、明天的太油腻、后天的又太硬,非得练上几载才能有我祖母的手艺。
出来工作后,公司附近不缺莆仙小吃店,快食店讲究快,所以吃的总是味精的味道。出门在外,哪有那么多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