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就想学太极拳。心里想像我经历过肺结核病、急性肾炎病折磨过的人必须要学会一两种好的健身方法,并坚持操练,才能改善体质,保证生存的质量。太极拳运动应该适合我。
想学太极拳,但个人由于一些说不清的个人原因,直到50岁,出现血脂异常,天天头痛,经常前后左胸痛,大便每天上午四次,短裤虽然每天换,还是感觉短裤尿骚味太浓,每年四到五次感冒,也没有学会太极拳。
年轻时能够找到的太极拳资料只有一本小册子《24式简化太极拳》。 32开,不到50页。到我50岁时再去找资料,网络上各种套路的太极拳表演视频、教学视频可以说是无法计数。书店、网络有购的太极拳书籍巳经数不清了。
五十岁正式开始了太极拳学习。首先跟着李德印老师的视频和书籍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半年时间学会了24、42、48式太极拳。主要练习的是24式简化太极拳。练了三个月,自己体会到了呼吸配合动作,收吸发呼,升吸降呼。六个月后认识到必须研究传统套路的太极拳。
由于24简化太极拳主要源于杨式太极拳,因此选择了傅清泉的杨式85太极拳教学视频和书藉为主,并参考杨澄甫、杨振驿兄弟、赵斌父子、崔仲三的视频与书籍反复观看、研读。十年下来颇有收获。无三高、大小便正常、胃口好,能吃能睡,每年感冒一次。骨质退化引起的颈、腰、肩、膝盖疼,能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这次有一年半没有感冒。
十年太极拳练习,我认为杨澄甫太极拳十要的体验是学习太极拳的重中之重。下面谈一一点个人体会。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我的体会是:不可仰头、低头,左右斜视。要有一种头部被绳向上牵引的感觉。 虚灵顶劲要贯穿于全套动作。它有提神的作用和预防颈椎病的功效。没有做好,头部供血不足。产生头晕、站不稳的感觉。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我的体会是:不要站军姿。不可挺胸收腹,也不可驼背,胸椎、腰椎在虚领顶劲的引领下自然站正。这个感觉在运动或定式中也要保持。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我的体会是:腰部要放松。找到人体骨架如头顶挂在树上的感觉。各关节没有一丝的动作用力,重心平稳下沉。
前三点重点在放松。除百汇穴引领脊骨向上,其他用地球引力向下沉。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我的体会是:除预备式、起式、收势的最后一刻,左右重心交换的舜间,两足承重相等。其他时候,重心是偏左或偏右的。重心左右交换要平滑。如十字手动作在身体上升时不将重心放在右脚上,左脚前掌不随身体上升抬起,后面的抱虎归山就做不到转动灵活。也可以说不是在做太极拳运动。因为两脚没有分阴阳虚实。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我的体会是:肩、肘要放松。不可怂肩。非向上运动,肘关节不得高于肩。如做按的动作时抬肘,攻击对手时力量就轻很多。而且气血到指尖受限制。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我的体会是:用意不用力,不是全身不用力气,松垮的行拳。而是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动作必须在思维意识的指导下意到动作到。意到之处,才是气到之处。气到之处,才是血到之处。也就是说意到之后,所到之处血流量会大量增加。因此,很多动作结束时要坐腕撑指,使意到指尖,动作做到指尖。这样的运动也就在冬天,衣着保温正常的情况下,二十分钟的一路拳完成后,可以出微汗,手掌发热。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我的体会是:太极拳源于武术。每个动作讲究攻防。攻击动作没根基,就不可能让你的攻击对象受到打击。因此在进攻时一定要腿、胯、腰、肩、肘、掌(拳),同时到定式,才能做到最大力度的打击对方。现在大家健身的慢行拳,在实际防守进攻时,动作是非常快的。经常正确的行拳练习,在攻防应急反应中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错误的练法,(如按的动作,重心超过了前脚后跟)反到误事。如此太极拳,就不是太极拳了。只能说是健身,动比不动好。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我的体会是:太极拳讲究阴阳、表里、虚实,所以才叫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把太极理论运用到行拳中,外表动作的升降、开合,五藏六腑包括大脑在内,同时在升降、开合。如果不用意去控制内外合一,就是在做单一的肢体运动。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我的体会是:行拳时毎个动作的结束及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掤劲始终不卸。像蹬腿时的左手分手动作结束时两手掌指向左右,两手掤劲全丢了。动作就做过头了。失去了滔滔不绝。运劲如抽丝,表示动作必须精细到位。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我的体会是:动作均匀,深呼吸,气沉丹田。才能使更多的肺细胞得到运动。空气的大量吸入,增加了血液中的氧含量,足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对活血化瘀都有很大功效。同时心静,脑子只用于指挥动作,起到了养心安神的作用。
十要是练拳时的核心。初学者一时难以掌握。但在长期的太极拳运动中必须去认真体会。运用正确可以快速的提高行拳质量,快速的改善体质。
初学太极拳最好从简单套路开始。动作要做到位,开始不到位,习惯后就难改了。移步落点、方向要准确。否则桩基不稳,行拳左右摇晃。行拳方位要正确,否则开胯不够,运动量不足。健身练习鼻吸鼻呼,意识上有一部气是四肢呼吸。攻防实战时是鼻吸口呼。
运动健身,关键在动。为了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动起来吧!
巢大华201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