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攀登
军事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确凿的证据证实根正苗红,政审顺利通过。董永在终于叩开了顶尖军事院校研究生的大门。
从一线指挥员到军校学员,身份的转换带来巨大挑战。他需要将丰富的实战经验升华为系统的战略思维,将零散的直觉感悟融入深厚的理论框架。
年龄偏大、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相较于应届学员),如同横亘在面前的高墙。但他骨子里的倔强再次轰然爆发。
图书馆成了他的新“训练场”,实验室成了他的“新战场”。他像当年攻克战术难点一样,死磕一个个抽象的理论模型。
一次,为了彻底弄懂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他连续鏖战三个通宵,最终在图书馆书架间眼前一黑晕倒在地。被同学扶起,灌下热水苏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刚才那个边界条件的推导,第三步是不是该用拉格朗日乘数法?”
他敢于用实践这把锋利的刻刀去质疑、修正书本上的“真理”,形成了独树一帜、扎根泥土的研究风格。
在学术研讨会上,面对权威教授对某个传统作战理论的笃定,董永在基于无数次演练和实战推演的数据,冷静而坚定地提出质疑,条分缕析,逻辑严密,那份源于实践底气的“敢恨”(对僵化教条的挑战)和“敢爱”(对真理近乎偏执的追求),让全场侧目。
他不畏险峰、勇攀学术绝壁的胆魄和反复失败后咬紧牙关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犟,让他出色地完成了研究生课程,获得了研究生学历。
在后来的几年里,在向科学巅峰攀登的路上,就像开了挂似的,董永在有被华都国防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最前沿的军事思想,同时,那份根植于实践的“敢恨”与“敢爱”并未因殿堂的高深而褪色,反而愈发锐利。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和纷繁复杂的战略模型,董永在的“实践之眼”总能穿透理论迷雾,直指核心。他质疑看似完美的推演,指出其中脱离实战的脆弱假设;他挑战权威的定论,用详实的战场数据和仿真结果,揭示其在新兴技术冲击下的潜在漏洞。他的质疑,不再是基层军官的“野性直觉”,而是建立在顶级学术平台上的、逻辑缜密、数据支撑的精准打击,每一次都引发深层次的学术激荡。
他的“敢爱”,倾注于构建面向未来的制胜之道。博士论文聚焦于高度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作战体系的“韧性重构”,创造性地提出“分布式决策-自适应协同”的新范式,打破了传统指挥链的刚性束缚。
他的理论,如同在寂静深空点燃的星火,照亮了战争形态变革的未知暗区,为应对大国博弈下的高端战争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思考框架。那些反复推演至深夜的算法,那些在超级计算机上迭代优化的模型,那些在跨学科研讨会上激烈碰撞出的思想火花,都是他“血肉”的延伸——是智慧与汗水在学术绝壁上的凿痕。
他依然会为某个关键参数的验证失败而眉头紧锁,会在通宵达旦的攻关后带着疲惫却兴奋的眼神走出实验室,会在面对质疑时用更严谨的论证和更犀利的逻辑予以回应。这份专注与执着,这份在最高智慧殿堂里依然保留的、源自基层的“泥土气息”与“实战锋芒”,让他在群星之中卓尔不群。
董永在的名字,开始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在关乎未来国防建设的核心研讨中,被频繁地、带着敬意或审视地提起。他的“高大”,已不仅是攀登的胆魄,更是在巅峰之上,以思想的力量撼动固有格局、开拓新域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