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地读书——这是一个吸引智慧和心灵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对世界和对自己本人的思考,促使少年认识自己并思考自己的未来。读书不会使人精神空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书籍。”(《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第588页)
感悟:我们常听说一句古语“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但是创建“书香校园”工作推进已有多年,但是我作为资深教育人的观察,却总觉得收效很不明显!为什么?我以为,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是孩子们迫于升学压力,被课业负担挤压得没有时间去读书;二是老师们也为了“教好自己的书”“提高成绩”而专心只攻教辅书,无心去读所谓的“闲书”;三是许多管理者也没有完全认识到读书在育人中的重大意义;四是,基于前三点原因,加之学校领导团队没有很好地自上而下,率先读书,坚持不辍,形成氛围,从而引导师生读书的兴趣。读书的意义勿庸质疑!但是在当今“纸媒阅读萎缩”的时代,我们教育者如何破解此难题?我们首要必须解决师生“不喜欢阅读”的思想认识“总开关”!下面我们一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良言中得到答案。
首先先生从一个“过程”,一个“激发”,一个“促进”来讲清楚读之于提升孩子思想精神层面的高度的重大意义。读书是一项什么样性质的活动?他说“真正地读书——这是一个吸引智慧和心灵的过程”,即真正地有效果、有意义、读以致用的读书,它是“吸引”孩子们更过读书增加智慧的过程,提升心灵对于人文、科学、社会、大自然世界感知的敏感度的过程。
其次,先生说真正读书的两个神奇作用。他说“它能激发起对世界和对自己本人的思考,促使少年认识自己并思考自己的未来。”即孩子们如果能在爱读书的老师示范引导下,善于思考,以问题为导向,带着对世界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和对自己成长过程中发现的“阶段性的疑问(特别是父母也不一定能回答得了的问题)”的解决需求去读书,从而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自我,同时在认识自己内心的优劣之后,开始“见贤思齐”,去开始思考自己该如何像书中之圣贤学习努力的规划,这就为他们的“五育并举”的达成,提供了可以解决“厌学”问题的希缺动力——“内驱力”,使他们开始主动学习。
第三,打消有些人对“读书虚无论”的错误念头。他说“读书不会使人精神空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书籍。”先生立场鲜明地回答,读书不会使人精神空虚,反而它会使人的思想认识水平超越同龄人,脱颖而出,使他们的智慧升级!
最后,先生点明了读书之于主德树人的真正意义,而且它的不可取代性!再一次印证了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使自己的思想丰盈,智慧提升的重要途径!为孩子的自身发展与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