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事的客户对接人换了一个刚毕业的年轻女孩,她每次给客户打电话,对方都是挂掉之后再发微信,说自己正有事,然后发的微信都可以写个小作文了,很明显就是没事不接电话,有一次同事急了,说我找你没什么大事,就想听听你的声音,于是对方发了一条语音给她,这可把同事给气坏了,说对方太没礼貌了。
我说你想跟她见面,她会有一万个理由拒绝你,同事马上说你怎么知道?到现在没约上见面。我说其实这个客户并不是故意不礼貌的,而是有一点轻微社恐,我曾经写过一篇90后的“宅”文化,说的是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不爱参加活动,只想宅在家里,其实他们都有一些轻微的社恐,交往起来并没有大问题,但是能不交往就不交往,只想活在自己舒适的封闭世界里,手机就能解决一切社交。
昨天收到一位外婆的咨询信息,大体内容是她的外孙非常想找小朋友玩,但是自己却不愿意打电话联系,怎么劝都不行,最后宁可不跟小朋友玩了也没打这个电话,外婆非常生气,她觉得打电话又不费什么劲,坚决不代替孩子做,非要孩子自己打,外孙的理由是打电话没什么可说的,其实就是不想打,最终也没有约成,事情同样发生在孩子跟其他亲戚视频上,家长想叫孩子跟外公讲视频、打招呼,却怎么叫都叫不过来。
其实这些现象都属于轻微的社恐,包括孩子胆子特别小,不敢做这个不敢做那个,其实也是一种社恐的表现,有些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好很多,但是有些就会变得更严重。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大方,这没有错,孩子能够有这样的性格自然非常好,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没办法做到,就像一个班级里,老师让同学们自告奋勇上台表演个节目,几十个学生里能够做到的也就只有几个,小时候家长逼着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能够大大方方表演的也并不多,所以孩子做不到,家长也不要过于担心,这很正常,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只要长大后不是极度闭塞的,都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孩子有些轻微的社恐,家长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可以建议,不能强迫。
如果孩子有轻微社恐,家长可以建议孩子该怎么做,也可以想一些方法促成孩子的社交,但是千万不能强迫或者威胁,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加排斥,我曾亲眼见到一个妈妈硬拉着女儿给大家表演节目,结果孩子紧张到尿裤子。
文章开头的外婆,自己本身是个非常要强又情商很高的人,所以对于孩子的很多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常常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家长对孩子期望高,这其实没有错,但是方法还是要掌握。就事论事,给小朋友打电话这件事情,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打,但是孩子不乐意不要强求,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本身就是减轻社恐最有效的方法,既然孩子想玩,家长可以促成这件事情,不用在让孩子打电话上纠结。
电话没打成、小朋友也没见面、大人孩子都憋一肚子气,这并不能威胁到孩子,这种惩罚也没有积极效果,更改变不了他继续社恐的事实,下次这个电话他更不会打了,大不了就像上次一样了。但是如果这次家长帮助孩子打了电话,两个小朋友玩得非常开心,下次即使孩子还是不肯打电话也要做很久的心理斗争,不会轻易放弃,也可以在玩耍中建议孩子们互相约定打电话,你一次我一次,只有先玩到一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安排。
社恐最怕的就是外界的逼迫,家长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这会让孩子更加抵触。有些内向的孩子时常会不敢或者不情愿去做一些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虽然是小事,但是孩子的勇气还没到那,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温柔的鼓励。
第二,做什么事情尽量带上孩子一起。
如果发现孩子有轻微的社恐,家长做什么事情都就要刻意的带着孩子去,例如在外面吃饭的时候,需要去前台取餐巾纸或者餐具,或者其他什么需要交涉性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会前后忙活,准备得妥妥当当,如果孩子有轻微社恐,让他自己去干点什么都可能性非常低,这时候家长尽量让孩子参与,即使孩子不能独立完成,也不能让他在座位上等着,例如,宝贝走,跟妈妈一起去拿筷子,跟爸爸一起去取个餐巾纸、打包盒。有人带领孩子就不会过于排斥,在反复观摩家长的行为之后,孩子对各种礼交语句和礼仪都能了解清楚,以后再经历类似的事件时“心里有谱”会成为一个关键因素。
我的一个朋友,他比哥哥小一岁半,晚上学一年,哥哥非常霸道厉害,他小时候一直胆小怕事、缩头缩尾。有一次同学们商量怎么去跟老师讨要被没收的小玩意,恰巧哥哥前几天放学带着他去干了这件事,还成功了,于是他就自告奋勇去找老师照猫画虎的把哥哥那套说辞说了一遍,没想到老师果然把东西都还给了同学们,至此他就变成了同学们崇拜的孩子王,最后还当上了班长、中队长,一路优秀人设上线。
所以家长没法要求孩子去做,就尽量能够带着孩子去做,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到各种复杂操作的大事,都可以让孩子参与,我曾经写过一篇只要不是坏事,都可以教孩子,同理,只要不是坏事,都可以带着孩子去做。
第三,相信朋友的力量。
有个同事的侄女在幼儿园时经常尿裤子,因为不敢跟老师说要上厕所,妈妈没办法只有麻烦老师主动问孩子是否要上厕所,可是老师问她是否要上厕所,她也只会摇头不敢说,依旧尿裤子。
孩子不敢跟老师讲要上厕所,但是小朋友问她她就会说实话,因为孩子之间是相对平等的关系,朋友也是帮助孩子缓解社恐最重要的元素。孩子对父母和老师有着天身的排斥,但是对于朋友却有着天生的亲近,很多事情大人解决不了都可以通过小朋友解决。
例如文章开头的外孙,想要跟朋友一起玩,这已经是个非常好的开始,就不要因为打电话这样的小事导致没有促成了。如果父母想要带孩子出去跟小朋友玩,而孩子却很排斥,不见得是孩子跟朋友玩不好,而是孩子害怕跟朋友玩不好,不敢迈出这一步,那样更难办。
很少有孩子喜欢孤独,如果喜欢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绪不要走向极端,一般都是想要交朋友,但是不会也不敢,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主动帮助孩子伸出手去,促成孩子的友谊,通过与小朋友的沟通、交流、玩耍,慢慢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能完成家长交代给的任务,是因为孩子心思单纯,他们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被临时的任务所打断。例如文章开头的外婆让外孙讲视频,大人希望孩子讲视频,说一些好听的话,有礼貌,这是大人的想法,孩子并不想这么做,他更愿意玩玩具或者干别的,那是他想做的并且当时占据他脑海的事情,其实是大人打扰到孩子,这就像你正忙一件事情,孩子让你过去追他跟他玩,你不乐意,但是你有可能会去做,因为你是成人,而他不是,孩子还没有那么成熟的思想。
但是孩子心理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执着,不能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这样的孩子有主意、有想法,还能坚持自己,不会大人说什么就听什么就做什么,其实是非常好的,家长要从这个角度去欣赏孩子。
发现孩子有轻微的社恐也不要太着急,即使最后长大后还是有点社恐,对生活、工作影响也没那么大,但是如果家长频繁的强迫孩子,让孩子把社交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害怕、焦虑、逃避,长期有这种心理压力就真的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不止是心理上,身体上也会受影响,还是要以鼓励为主,千万不要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