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朋友圈戏称有时间想写一写所有ex们的文章,竟然收到很多朋友的点赞和鼓励,但这个念头在睡过一觉醒来后变得索然无味,年龄渐长,对叙述私人感情的故事没有了兴趣,大多数时候只是路过一些地方看过一些电影,脑海闪过一些片段也就过去了。倒是职场生涯中的一些关键性转折的回顾,我觉得叙述这个会比较有意义,因为这涉及到三观,以及职场对一个人的内心所产生的变化。
2014年初夏,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不得不离开某奢侈品公司重新谋一份职业,因为积累了这个行业的工作经验,我很快得到了一家商业地产公司的面试机会,公司和通常意义上来讲的商业大厦不一样,坐落在法租界的一栋别墅里,不想赘述别墅里的装饰,总之第一面给我的印象除了随处可见的各种名人合影照外,HR没有给我留下印象、我要替的岗位的女孩子也没有给我留下印象。
第二天接到二面的通知,其实因为第一面那种出奇的平淡,又因为没有看到其他更加好的机会,索性想再见下直接上司面谈。第二面的经历其实是有点在我意料之外的,没有要写的考题,也没有关于职业领域内的问题,而是聊天。第二个意料之外是我没有想到直接上司竟然和我同岁。其实当她挎着爱马仕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坐在我对面的气场,我已经在内心给公司给她本身下了定义。
之后在聊天过程中出于礼貌和职业素养,我还是表现出“假装很聊得来”的样子,但是聊天过程中我心里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是真的不懂怎么做市场活动、她是真的不太了解奢侈品行业中一些细节应该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这是非常具象的,可以量化的标准。在离开之前,也基本谈妥了薪水待遇。
这样的情况,我当时是喜忧参半的,如果我有足够的耐心以及成熟度,这个岗位我可以妥妥坐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她的决策。但是比这样的喜更多的是隐忧以及出于本能的排斥。这种排斥感来源于过多的“名人合照”,来源于那只和她本身气场并不相符的爱马仕包,来源于更多没法讲出来的原因。总之在接到第三次确定给出offer的电话后,我撒了一个谎,传达了一个讯息:我需要再考虑下。
后来我就阴差阳错因缘际会成为了某涉外NGO的志愿者,和比我几乎小了一轮的年轻人一起筹款、一起组织宣传活动、一起看演唱会...总之就在我快忘了那个商业地产offer的时候,又接到了他们的电话。人在有选择的时候,在关键点选择的时候,你的本性(三观)会很快暴露出来的。我当时的做法是直接问NGO的上司还需不需要人?我能不能留下?
所以最后,我的选择是一份收入比商业地产低了2/3的一份工作。
现在朋友圈每天犀利毒舌的成本很低,因为其实和自己并没有产生直接关系,也并不能从你的评论中就能完全看清你的秉性,但是在和自己产生直接关系的选择面前,心里的权衡、思考、到最终的选择基本能够显现出你本来的样子。
我有过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是失误的职场选择,但那次选择没有后悔,那些“名人合照”真的不那么令人愉悦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