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一个高手?
刻意练习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
即: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是的,我们需要大量不断的练习,才会成为一个高手。但是这里的练习并不是初级入门的练习,而是有套路的刻意练习。
首先我们得明白人类知识体系是怎么构建出来的。就像你天天用电脑却不用知道电脑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天天使用手机也不用知道手机里面是什么一样。所以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我们把前人的经验封装在一个小的概念之中,然后后人来来就用,而不至于临场去思考。而就是这一个个的概念构建了人类文明的知识体系。
所以这里所说的有套路的练习就是:把大的知识模块拆碎,成为一个个小的模块,然后分头去练习。
当然有套路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大量不断的针对性重复练习。
学习的本质就是让你不舒服
前面我们已经解释了练习,那么刻意
就是持续地做你不会的事。
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论,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的事物的等级:
-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 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 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 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是的学习的本质就是让自己脱离舒服。那么怎么看待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应试教育?
仔细想想,我们一直在准备的考试,是不是你在平时尽可能地做各种各样的题目,最好是在考试的时候考的题目都是自己平时练过的,这样当然就能考出考的成绩。
这就诱导学生进入舒适区。所以那些考试考得好的人不见得就有好的学习能力。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就是让自己不舒服,死磕自己。
罗辑思维的罗胖,每天早上6点半的微信语音,每天坚持。
简书第一作者彭小六在他的《我在30岁那年,一无所有》里,他有提到:
有小伙伴问了我一个问题:六哥,你最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我想了一下,最难的时候,是连续做了26晚的分享,嗓子冒血,但是还是坚持讲完。
秋叶PPT的秋叶大叔,实力网红,放弃原本微信60万粉丝的积累重新开小号,让大家知道他不止PPT,每天还不是在不断挑战自己。
越是厉害的人,越是让自己不舒服,所以你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待在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