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接触各种新知识,可是我们面对知识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让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量在越拉越大,有的人看起来在学习,可是知识量始终没有明显的增加,有些人看起来学习并没有很努力,可是他的知识量确实在与日俱增,知识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我们该如何来评价他,甚至为我所用呢,这绝对是一门学问,我在这也是一家一言,分享下自己的认识而已,如要拍砖我也拦不住你。
知识不同于其他的有形物质,在概念上来看它是无形的东西,只不过存在于很多载体之中,可以是书本、音频、视频、甚至存在于他人的言语和行为中,当然还有很多的存在形式,孔子不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那意思就是在三个人身上一定有自己可以学习的东西,这个东西对孔子来说就是知识,可是知识如何变成自己的就会是一个大问题。
首先知识传播的原理,知识传播给你得需要不同的路径,作为人来说,知识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眼睛和耳朵,身有残疾的人还可以通过触摸来实现输入,这基本就是人体的输入设备,也是我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不管是知识存在于什么载体,最终的输入途径都回归到眼睛和耳朵,虽然我们的输入设备都是一样的, 但是我们输入信息的质量确实千差万别,同样看一本书,有些人输入了100%的内容,有些人输入了50%,这种差别就太大了,因此在输入环节我们应该更追求完整,既然你决定要看一本书了,就一定要仔细看完,要么觉得他没价值就别看,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再次知识通过输入设备输入之后我们对知识采取的加工方式直接决定知识的最终对我们的价值,有人看过了就看过了,只是记住了书名或者文章的标题,以后说起来的时候会凭借模糊的记忆向其他人展示下自己的知识量来获得些许的成就感,这样做的话其实还不如不读,没有效果不说,还浪费了输入的时间,还不如直接就不输入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还有的人 是对输入的内容进行加工,通过思考进行转化,转化成自己的认知模式下的知识点,填充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中,通过模式化的框架来记忆新知识,然后去不断地提取新知识与他人分享,这样知识就会慢慢变成自己的东西。你看光输入有啥用,还得处理和加工。
最后学到的新知识要不断地提取很重要,提取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与他人分享,教给别人,在教的过程中会有对新知识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哪怕是对方提出的一点质疑也会让你对知识点的论证过程更加清楚,这是分享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通过不断对新知识点的修正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理解新知识点的含义,这样用的多了就会形成习惯,让新知识点成为构筑自己思想体系的基石,毕竟人脑还是肉长的,与真正的计算机还是有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用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把时间的效率给提升上来。
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人脑对信息处理过后的创新,人脑中的创新是在大脑的各种知识点的网络中,不断互相连接,不断互相碰撞,直到有可以连接甚至碰撞出火花的知识点出现后,大脑便产生了新的知识点,或者说是发展了原有的知识点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框架,这就是人脑创新的原理,一定是在已有的知识点的基础之上,通过互联和碰撞的结果,因此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量,知识量涵盖的范围越广越好,你怎么就知道苹果和万有引力没有一点关系呢,就在掉落的那一瞬间,牛同学的大脑中产生了这样的连接,而且出了火花:为什么苹果会掉落呢?,就这一碰撞,碰出了万有引力这个新的知识点,这就是创新。
我们每个对知识的加工和处理能力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决定大家差距的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大家处理加工的能力没有区别的话,那所有的老师都该下课了,我们的义务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学会处理加工知识的能力,
可实际上有点跑偏,应试教育的重心都放在了考试上面,这样的似乎就可以不用处理加工信息了,直接强行记忆就可以了,作为逻辑性较强的数理化,可以直接记住套路,不用管套路是怎么来的,就这样按照老师的套路每天练习,越练越熟,轻松应对所有考试,但是最该学会的加工处理知识的能力没学会,最多学会了死记硬背,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很多毕业生进入工作环节后沿用这种套路,就会发现很吃力,更别说创新能力了,压根脑子里就没有多少知识点,怎么实现碰撞和连接。
大家在分享和传播知识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处理加工知识的能力,不断积累知识点,提升知识量,这才是解决学习能力和创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