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篇文章算不算标题党呢?
之前有一次和小伙伴讨论,“你坚持得最久的一件事情是什么,除了吃饭睡觉和给手机充电?”
有小伙伴说,如果这件事你真的想做,就不存在“坚持”这个词语,因为说坚持总是让人觉得这件事是痛苦的,而我们的大脑又总是善于遗忘痛苦,所以有句话叫做“好了伤疤忘了痛”,也才会有,今天背的单词第二天就忘完了,也许因为潜意识里我们都觉得那些是痛苦的。
后来我有在想,为什么我把吃饭睡觉和给手机充电排除在“坚持”的名单里呢?
因为我会觉得,那些都是我们每天都会去做的,已经是本能了。
可是我又想,吃饭睡觉算是我们本能的习惯,可是给手机充电并不是我们的本能习惯啊?
为什么他就慢慢成了我们每天必须做的,不做就难受的事情了呢?
你说,为什么呢?
也许因为我们越来越多的把许多东西和手机绑定在一起,必须要用手机才能正常进行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交流也好,购物也好,娱乐也好……外出最难受的是手机没电了……
对,“难受”。
手机满电时我们“心满意足”,因为我们可以用手机交流,购物,看视频听音乐。(当然假设还有学习……)
而手机没电时,我们仿佛与这个世界隔绝了,我们似乎做不了任何事。
两种状态对比之下,我忽然想到以前一直听说过的,也算得上是“名人名言”一类的话——
第一句是,“求知若渴”。
第二句是,“如果你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就像溺水者对于空气的渴望程度,那你一定可以有所成就”。
第三句话,是我初中物理老师说的,现在想来觉得十分有意思,“你们都说物理题难,可是那夏威夷果那么难弄开,最后还是被你们想到办法弄开了,这份心力放到学物理上该有多好?”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如何坚持一件事”,尤其是,我们大多数时候这样说时内心都是希望“向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变化”。
我们有没有可能,赋予我们要做的这件事一个积极的意义,甚至说不可或缺的意义?
我们对于做这件事,或者说做好这件事,那种“想”的程度,能不能达到饥饿的的人对于食物、溺水的人对于空气的渴望的程度?
另一个角度是,就像大学里的人都担心挂科,所以考前一定会花点时间用心复习一样,我们有没有可能给要做的这件事赋予一些消极的东西,“如果不做,或者不做好这件事,我会怎么样?”
些许想法,与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