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阅读,阅读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让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以前自己的阅读理念是“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拿起出来读就够了”。这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我来自乡村,在那里,读书人是很受人尊敬的,为此,一个爱读书的小孩子,是容易受到表扬与夸奖的。还有一点是,乡村的孩子都要帮助家长做农活,但是如果一个小孩子在读书,父母基本上是不会让你去干活的。由此,我便不知不觉的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无论什么书,无论看懂看不懂,都会拿起来装模作样的读。
即使这样,我的阅读面还是十分有限的,因为除了教材和有限的几本能够找到的哥哥姐姐们课外书外,我几乎无书可读,这种状况即便是在读了初中和高中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因为学校的图书馆根本只是一个摆设,为了成绩,我们除了刷题以外是无法去图书馆看书的。
这种匮乏一直到大学以后才得到缓解,如果的第一天我领了借书证就去图书馆泡着,贪婪的看着各种之前想看却看不到的书,感觉自己走出了沙漠走进了绿洲,甘泉清甜,豪饮不断。或许我的轻狂之气就是从那个时候养成的,读哲学,独宗教,读历史,读猎奇,读时政·····各种书一股脑的囫囵咽下,然后跟同学卖弄,跟他们辩论,因为我的信息多是他们未曾了解的,所以我总是占优势,这就激励我去读更多的书······
工作后独自闯荡上海,陌生的环境,孤单的自己,繁重的工作,窄小的出租屋,一切的美梦都没现实打碎,这时候上海的公共图书馆是我唯一熟悉的地方,休息日在那里哪一本书做一天,心里感觉到踏实与舒服。也是从了解一个个公共图书馆开始,我迈开了主动了解上海的脚步,也逐渐认识了现在的朋友,在跟他们的相处于交流中,我都自诩是个爱读书的小伙子,每天都读书,甚至能登台去讲书,一年读接近100本书,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我收获了很多,我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以书为友,以书为伴,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拿起来读就够了。
可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出现打破了我自己心中的美好状态,我读这本书已经4遍了,前3遍都是按照自己的读书方式,匆匆而过,大体知道这是一本讲阅读的书,讲了阅读的层级,讲了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主题阅读。知道了这些,满心欢喜的跟别人去推荐,自以为自己得到了精髓,可以去教别人阅读了。 但是当读书会要求我再学习,重新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这次我是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式去结构这本书,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阅读的层次,第二部分讲如何做分析阅读,第三部分讲如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第四部分讲如果达到主题阅读要求的境界。也可以从四个问题开始这本书:1.这是一本什么书;2.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3.作者讲的对不对?4.作者讲的跟我有什么关系??
当我尝试着用思维导图把作者讲的每一个要点记下来的时候,我的心理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欣喜,到不耐烦,到厌恶,到平静,到思索·····欣喜是因为,我可以自己清晰的构架这本书,给别人讲这边书的时候可以更有底气,这是我一直喜欢做的。在一天天的梳理中,我开始变得不耐烦,因为感觉作者将分析阅读写的太复杂了,15个规则显然不是我以前读书的习惯。厌恶是作者讲到不同书的方法,那么多种类的书我灭有读过,听他讲来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浅薄,接着往下读成了一个痛苦的经历,因为作者用自己的书给我构建了一个阅读体系,告诉我一个好的阅读是什么样的,而我内心也隐约感觉作者讲的对,这样的确可以收获更多。但是心里却也有一种悲伤与愤恨,自己那么多年自诩为读书人,却是夜郎自大,自娱自乐而已。我隐约感觉到,自己从这一遍阅读后,无法再回到以前那种拿来就读的状态了,这个时候这本书让我向以前的阅读告别,让我开始以新的方式去在阅读中探索,像发现完美的阅读那样发现那些本应该早就发现的东西·····
阅读,拿起书来读就够了吗?如果不读这本书,或许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