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红楼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红楼梦结局大猜想之通灵宝玉篇&红楼梦为什么又叫石头记
红楼未完是多少红迷心中永远的遗憾,于是就有了太多太多红楼梦的续写。其实红楼梦的结局,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写好,只待有心人认真去感受。
整个故事是从一块大石头开始的。什么样的石头呢?大荒山无稽崖青峰埂下,
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因为被嫌弃无用,所以日日悲号惭愧,某天被偶然到此歇脚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二人所谈的红尘富贵所打动,不顾二人的警告执意要下凡体验一番。二人拗不过石头,便将其变成扇坠大小的一块美玉,趁神瑛侍者下凡之际将它带入凡间去体验生活了。那神瑛侍者转世为贾宝玉,石头幻化为通灵宝玉,还被加赠了三大功能,得以和宝玉贴身相伴——此处一改之前中国古典小说中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用石头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宝玉,见证他的成长,讲述他的故事——仅凭这一点,就使《红楼梦
》超越同时代其他作品了。
石头,哦,通灵宝玉有哪三个功能呢,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除邪祟当然是第25回赵姨娘买通马道婆对宝玉凤姐二人扎小人,几乎要了两人性命,关键时刻一僧一道及时出现,持诵一番,二人才转危为安。当次时节,石头的法力似乎有写不足了。至于“疗冤疾”与“知祸福”的两大功能呢,前80没有涉及,但书里却真真切切地写到了死亡,是借助贾宝玉之口清晰地说出来的——
“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
“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也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读起来啥感觉,是不是透着点神秘与诡异?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通灵宝玉最后的结局——化灰化烟。
这正好对应了清代富察明义的诗。
莫问金姻与玉缘,
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
纵使能言也枉然。
最后的最后,当然是石头又回到了当初的地方,变成了顽石,只是记忆里多了一段撕心裂肺的离合故事,被后来的空空道人抄录下来,后经孔梅溪、曹雪芹等人的不断加工整理,变成了我们所知道的《红楼梦》。而书里那些主要人物呢?80以后他们的命运如何?也许“聚如春梦散如烟”一句话给出了答案——或许《红楼梦》真的就是甄宝玉的一个梦,在梦里,他不再是那个暴虐浮躁、顽劣憨痴,动不动就要把下人凿牙穿腮的公子哥,而是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贾宝玉;在梦里,他不用被逼着天天念书考科举,而是可以在嗯大观园——神仙姐姐给他安排的太虚幻境里和姐妹们一起玩耍,任由天性自由地发展;在梦里,所有的人都一起成长,宝姐姐和林妹妹最后也义结金兰;在梦里,他和他的林妹妹,经过多次的彼此试探,终于成了一对儿;在梦里,他与他的父亲也终于合解——父亲终于也看开了,不再要求他的功名,也坦然地承认自己年轻时也是诗酒风流之人。甚至最讨厌的贾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也能写出另人惊异的诗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又都是那么虚幻。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在高鹗的续书中,通灵宝玉不见了。我觉得这是整部《红楼梦》里最细思极恐的情节。请问没有了叙述者,故事还怎么讲,怎么看?
所以红楼梦是永远没有结局的。就像董宇辉在直播间里说他的老婆一样。年轻知性,热爱生活,和他彼此相爱……但是闹铃响了。再有5分钟,就差5分钟,他们的爱情故事就有结局了。后80什么情况?就差一点点了,然后甄宝玉就醒了。所以我们只能无奈地和那些我们感觉像亲人一样熟悉的人物走散了——就好比你还在求学,忽然有了疫情,你被隔离在某处,待疫情结束,学校已经放假,你被告知——毕业了。
就这样,没有毕业典礼、论文答辩和考试,你就被毕业了。回首校园生活,真是“聚如春梦散如烟”啊!
《红楼梦》就是这样,当甄贾宝玉互相梦见彼此,理想就要和现实合二为一的时候,作者纵然有千般无奈万般不舍也只能和读者说byeby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