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大结局分析——一个昏聋老僧

9. 一个聋昏老僧

最后再来说说智通寺和甄宝玉的结局,以及贾宝玉第二次出家为什么是在智通寺呢?智通寺出现在《红楼梦》最开始的部分,贾雨村在郊外游历,偶然踏进了智通寺,且看原文: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甲戌眉批:大都世人意料此,终不能此;不及彼者,而反及彼。故特书意在村野风光,却忽遇见子兴一篇荣国繁华气象。】

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甲戌侧批: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

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甲夹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甲戌侧批:一部书之总批。】

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甲戌侧批: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

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甲戌侧批:是雨村火气。】

雨村见了,便不在意。【甲戌侧批:火气。】

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

齿落舌钝,【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

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甲戌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固然智通寺的对联是为了警示贾雨村不要“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有着很深刻的哲理意味,也符合本书一贯的劝世性质,事实上贾雨村后来根本就没有缩过手,所以最后锁枷扛了,那时候再想回头也不能够了。所以脂批才说,这副对联是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照应的是后来书里那些为浮华迷眼,名利所驱最后又堕入深渊,走投无路的人们。

但是我认为,自贾雨村踏入智通寺,便一脚踏进了幻境,智通寺里只有一个既聋且昏的老和尚,并且对于贾雨村的询问是所问非所答,可偏偏脂批连连说老僧“是翻过来的”,前面贾雨村看到寺门前的对联时,曾经暗忖:“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由对联的意思可以看出,贾雨村所谓翻过筋斗来的,就是指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看破了红尘,大彻大悟的那种人,因此脂批这个“翻过来的”,与贾雨村所说翻过筋斗的大致同义,我可以理解为“醒悟过来的,证盟之后的”。所以后面脂批又说:“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未觉之先”便是未曾觉醒之先,也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们还在梦中未曾觉醒的意思,而“既证之后”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可以把他理解为宝玉的证盟之后,也就是醒过来之后,等同于脂批说的翻过来之后。脂批说贾雨村是俗眼,认不得翻过来之后的人,而雨村的俗眼能认得的人对应的是未觉之先的宝玉等人。而他认不得的人,那个聋昏的老僧却恰是从前未觉之先的人既证之后的形象。

那么也就是说,又聋又呆,昏聩不已的老僧就是既证之后的宝玉了?贾雨村一脚踏入了幻境,看到的不是当下的情景,而是预先让他看到了未来的情景,提前给他了一幅对联,让他能够提前警醒而收手,提前让他看到了证盟之后的宝玉,令他醒悟人生的空幻,当然雨村是俗眼,自然是看不透的了,否则也没有后面的事了。脂批也评论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智通寺的老僧是:【甲戌眉批: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说明脂批也认为智通寺的老僧是醒过来的人,而通部入世的迷人,就是指未觉之先的阿凤、宝、黛等人,等于说这些人都是梦中迷人。后面还说小说这样写是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实际上就是在提醒读者作者是用逆写倒叙的手法,提前把小说的结局先写出来,后面才开始正文从头叙述,也就是接下来的贾雨村送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

此外,在太虚幻境中,贾宝玉与可卿仙子携手出去游玩之时,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正在犹豫之间,忽见警幻后面追来,告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警幻说,前面是迷津,深有万丈,遥亙万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木居士与灰侍者名称里的隐喻,都说明要想渡过迷津,到达彼岸,须得心如死灰槁木,才能有缘渡过。

贾雨村偶然踏入智通寺,看到智通寺门口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联与警幻在迷津渡口警告贾宝玉的话一脉相承,根本就是同一个意思。智通寺的老僧因此与贾宝玉冥冥中有了神秘的联系;贾宝玉被迷津中的夜叉海鬼拖将下去,大叫“可卿救我”,从梦中惊醒,然终堕迷津。而智通寺的老僧既聋且昏,其聋与昏象征着万念俱寂,是心已如死灰槁木的外在表现,说明老僧是曾经乘坐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的木筏,最终渡过了迷津到达了彼岸的有缘人,对于又聋又昏的老僧来说,彼岸是什么?彼岸是人生如梦,彼岸是四大皆空。

当贾宝玉处于“痴儿竟尚未悟”的迷梦中时,警幻仙子警告他,“快休前进,做速回头要紧”,等到大梦已觉,智通寺门前的对联是警示迷梦中人,切记提前警醒而收手,以免堕入万丈迷津,是已经过来人的警告之语,智通寺的老僧与从前的贾宝玉明显的有某种前后对应关系,只不过一个是未渡迷津,一个是迷津已渡。未渡与已渡,中间恰好差着一个从觉迷到醒悟的过程,醒来以后,却已不再是贾宝玉。

故此,尽管前面说老僧就是既证之后的宝玉,我们都知道宝玉后来的确是出家了,成为了一名僧人,可是贾宝玉已经在证盟之后明白自己是个幻影化烟而逝了,剩下的这个僧人,自然便是渡过迷津的梦醒之人甄宝玉老年时的情景了,只不过幻境里提前让贾雨村看到了故事的结局,试图警醒他而已。甄宝玉我前文分析过本是神瑛侍者下凡,神瑛侍者在证盟以后,其灵魂也返回了天界,通灵宝玉也被一僧一道带回了大荒山青埂峰下恢复了石头本身的形象,剩下甄宝玉的肉身凡胎其灵气智慧也可以说早已随着神瑛侍者返回仙界,自然不再具有神仙般的气质,因为没有了灵气,所以既聋且昏,齿落舌钝,却是个醒过来的(翻过来的,既证之后的)人依旧在智通寺为僧一直到老。贾雨村在幻梦中踏入了智通寺幻境,在智通寺看到了既聋又昏的老僧应该就是甄宝玉老年时的形象。

甄宝玉由聪慧灵性转变为迟钝呆滞的形象,一方面喻指佛教的彻悟,一方面又非常符合弥漫在《红楼梦》中的返璞归真的老庄思想,由于红楼梦里始终是一僧一道并行,说明作者也始终是从佛家和道家两个方面的哲理来阐述小说中的人生道理的,因而我们也可以用道家哲学思想来解读这个老僧。贾宝玉在读到庄子中:“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的这一段就非常有兴致,甚至还仿照《庄子》续写了一段:“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由于甄宝玉与贾宝玉实为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分身,可以说贾宝玉就是甄宝玉,所以贾宝玉所写,就预示着其真身甄宝玉在未来真正彻悟以后,摆脱了红尘对自己的迷眩缠陷及深深的诱惑,塞瞽旷之耳,故而聋,绝圣弃智,故而昏,外在表现是齿落舌钝的痴呆形象,但是其真性却是在灭文章,散五彩,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之后的始含其聪、明、灵、巧矣!是真正彻悟后的得道之人。只不过这种高深的得道,不是火气正盛,名利欲盈心的贾雨村所能当场看透的罢了我们由这个“翻过来的老僧”反向推断,可以知道甄宝玉先期就是在智通寺悟道出家的,后来贾宝玉也被带到了这里,由这里看到甄宝玉的玉后醒悟,从而返回太虚幻境证盟,最后悬崖撒手的。

前面整个文章都是用书中的线索和伏笔来论证作者是如何安排和构思的,但是极少提到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我们前面说过贾宝玉是甄宝玉的影子,因而甄宝玉的梦醒了,贾宝玉做为镜中影子也要跟着醒来。我们也说过贾宝玉出过两次家,经过了两个不同层次的渐进式的悟道,最后才梦醒彻悟的,我们可以认为,甄宝玉也同样经过了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悟道。贾宝玉只不过是做为甄宝玉的镜中影子,复制了甄宝玉的梦醒而已,而贾宝玉的两次出家也正是这两次悟道的体现,作者正是用梦醒来隐喻贾宝玉的悟道,第一次出家,是贾宝玉个人人生理想的幻灭和精神支柱的崩塌,此时家族还未彻底衰败,还未彻底领悟到人生如梦。后来家族衰败,贾宝玉沦落成为乞丐,人生陷入极致的困苦窘迫状态,才使得贾宝玉渐渐有了彻悟的意识,即将要彻底惊醒,直到第二次出家之前,也就是最后在甄宝玉送来的玉面前彻底醒悟过来之前,贾宝玉始终是处于这种似醒非醒之间的渐醒状态,是一种悟道的不彻底,梦觉的不够完全的状态。

可以这样理解,贾宝玉的第一次悟道是渐悟,是梦的渐醒,是戳破了梦境,但梦还未彻底觉醒;而贾宝玉的第二次悟道,是顿悟,是梦的彻底惊醒,是打碎了镜子,证明了自己的虚幻。甄宝玉醒来,虽然悟得了人生如梦,可他自己还是存在的,他到智通寺出家了。甄宝玉的梦醒完全可以类比《邯郸梦》中卢生的梦醒,都是一场大梦后发现自己经历过的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然而贾宝玉做为一个影子,第二次出家后才从梦中真正惊醒过来,却发现连自己的存在也是空幻的,连自己也是不存在的,从而化灰化烟被风吹散。这就是作者的真实意图,为什么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为什么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为什么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醒来以后自己还存在,不是真正的空,只有连自己都是幻象了,连自己的存在都是虚幻的了,那才是真的空。

所以作者要将贾宝玉设定为镜中幻影,就是为了让一场繁华经历后,彻底为空,连自己都是空的,才能说服读者接受他的万境归空的主题思想,这也是他在小说中安排风月宝鉴来映照甄家的真正意图,这个意图就是为了让故事的主人公最终能够如梦幻泡影,真正消逝于无形,了无痕迹,是从太虚中来,又回归到太虚中去,是有着展示作者佛道思想及人生哲学的意义的。)

按我在文中写到贾宝玉最后证盟的时候,猜测贾宝玉是在太虚幻境证盟的,我这样推测是有几个依据的:一是,当初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正是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案前定下三生之盟,还泪之约后才下凡历幻的,那么在历幻结束后,也应该回到太虚幻境来证盟,了结前缘才对。

二是,我认为甄宝玉与贾宝玉是同时证盟的,又或者说,证盟的人本就是甄宝玉,贾宝玉只是做为甄宝玉的镜中影子,复刻了甄宝玉的证盟后缘了而散,甄宝玉我们可以推测出应该是比贾宝玉更早梦醒,醒来以后并没有立即证盟,而是先送玉给贾宝玉,点醒了贾宝玉,然后两人同时证盟,而在《邯郸梦》中,卢生梦醒以后,吕洞宾告诉他,需要带他去蓬莱仙境去找几个证盟师给他证盟,而所谓的“证盟师”就是后来当头呵斥卢生,点醒他的诸位八仙而已,我认为贾宝玉和甄宝玉最后的同时证盟,也是有证盟师的,甄、贾宝玉的证盟师就是在太虚幻境中的诸位仙子;根据第五回的原文,这几位仙子分别是:“宝玉看毕,无不羡慕。因又请问众仙姑姓名:一名痴梦仙姑,一名钟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各各道号不一。”

我个人觉得这些仙子的名字不是随意起的,而是展示了几位证盟师在最后点度二个宝玉的功能,痴梦仙姑和钟情大士是在呵斥宝玉的时候,点度了二人一直以来沉迷于梦境,并陷入深情的执念,点醒了他们。引愁金女和度恨菩提则是指点和引渡了宝玉曾经耽于红尘、纠缠于情孽的“千愁万恨”,指引他渡向无愁无恨、无爱无欲、万事皆空的彼岸。

而众仙姑本就是在太虚幻境之中的。所以我判断证盟应该是在太虚幻境之中。三是,迷津在太虚幻境之中,贾宝玉同可卿仙子正是在太虚幻境中携手游玩,不意间走到迷津渡口,而我推测过智通寺的老僧就是渡过了迷津的甄宝玉,那么很显然,证盟后贾宝玉情缘了结,随风而散,剩下甄宝玉就应该顺势渡过迷津到达彼岸才对。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推测贾宝玉的证盟是发生在太虚幻境中。但是,脂批中却透露了一点点不一样的结局,那么脂批中有没有提到过“证盟”呢?答案还是有的,脂批很明确的说,贾宝玉最后是要“证”的,只是不叫证盟,而是称做“证前缘”,我觉得这个所谓的“证前缘”其实就是类似于卢生梦醒之后的证盟,只不过在红楼梦自己的原文文本里,被称作“证前缘”,以区别于《邯郸梦》的说法而已,毕竟曹公不是一个会去直接照抄旧有的戏剧中的关键名词的作者,而是会有自己的创新。况且,在《红楼梦》中有木石前盟的存在,所以在故事终了,要证却前缘是说的通的,而《邯郸梦》中仅仅只有卢生在黄粱一梦中的一生遭遇,并没有什么前世之缘可证,所以作者在红楼梦中将“证盟”一词改称为“证前缘”也是很恰当的。  在靖藏本里,有这样两条脂批,提到了最后的“证”  例如在靖本第七十九回,有这样的批语:“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诛>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这里的批语提到了八十回后,有一回的内容是“证前缘”,证明我们推测贾宝玉是需要通过“证”这种动作来打破迷关,最后了悟的。是被脂批所证实了的。  在靖本第六十七回有回前批:〔末〕四(回)“撒手”,乃〔是〕已悟<是>;〔此〕虽眷恋,却破<此>迷关。是必何(何必)削发?〔青〕埂蜂(峰)<时缘>〔证〕了<证>情〔缘〕,仍〔不〕出士<不>隐梦〔中〕,而前引即秋(尤)三<中>姐。  因批语文字错乱,靖本原本已经遗失,所以此批语有不同的解读,一种是:  “末回撒手,乃是已悟,此虽眷恋,却破此迷关,是何必削发?青埂峰时缘了证情,仍不出士隐梦中,而前引即尤三姐……”

还有的解读是将青埂峰那句解读为:“青埂峰时证了情缘”但是无论哪种解读,都说明最后证盟是发生在青埂峰而非太虚幻境。我在天涯的帖子里曾经按照前面的推想续写了红楼梦的最后一回,在我续写的那一回里,我让甄宝玉用风月宝鉴照了通灵宝玉,使得通灵宝玉在镜中现了真形,让通灵宝玉本为青埂峰下顽石的真面目为贾宝玉所初次认知来点醒他。这样写是一种省事的办法。但是,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僧道二人偕同甄、贾宝玉一起到了青埂峰下,在青埂峰下当着贾宝玉的面,茫茫大士对着甄宝玉送还给贾宝玉的玉大展幻术,当场将其变回粗莽的大石,恢复了本来面目,并且石上文字历历在目,写的全是贾宝玉一生所历悲欢离合,此外,石头还可能亲自口吐人言,告诉贾宝玉经历过的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幻梦,如果这些就发生在贾宝玉的眼前,那对贾宝玉的心理冲击无疑是巨大而震撼的,也是当头一棒唤醒他的一种更为震魂摄魄的方式,所以说贾宝玉最后的证盟如脂批所说的那样发生在青埂峰下也是有可能的,而贾宝玉证了前缘醒来后当场悬崖撒手化烟而逝,这个悬崖有可能就是石头所在的“无稽崖”,最多就是甄宝玉在青埂峰下证盟以后,又被僧道带回到迷津渡口,在迷津渡口乘坐木居士灰居士的木筏,渡过迷津到达了彼岸。这是根据靖本脂批推测的另外一种可能的结局。大致的方向并没有变,只是证盟发生的地点等细节有所不同,录于此以供参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2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604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95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2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1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00评论 3 39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09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4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9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