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学记》
一
今日之《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三十三》,王宝寨老师讲了以上经文内容,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良师,做良师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学记》这段经文诠释了为师之学,为师之道之真谛,让我们一起走进经文,一起聆听王老师的见解与智慧吧。
二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君子懂得求学有难有易,并懂得人的天资有高有低,然后能够因材施教,广泛地晓喻。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能当老师。能当老师,然后才能当长官。能当长官,然后才能当国君。所以,当老师,也就是学习当国君。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上说:“虞、夏、商、周四代三王,选择老师都很慎重。”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这个“君子”,指的是读书的人,也是指教学者。这个“至学”,也是强调他了解到整个求学过程当中的可能会遇到的状况,浅深、次第,他知道要怎么去循序渐进。
也就是一个好的教师先读懂了课标,再读懂教材,研读教材。也说明了教师自己要是一个好学生,他才知道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会遇到什么情况,要怎么突破。
“预知三岔路,须问过来人”,遇到三岔路了,接下来怎么走?必须问走过的人。学生要问老师,老师要是自己走过来的人,自己曾经好学,自己曾经对照自己的习气,怎么把经典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他有了这些经验,体悟了,他才能够把对的方式引导给学生。
“而知其美恶”,这个其实是呼应了前前一段的内容,知道他的美恶,就是知道学生的程度、高低状况,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学情,只有了解了学情,教师才能因材施教。
了解了求学问的整个过程、方法,又了解学生的素质,他就懂得怎么协助他一步一步提升。
而且在协助的过程当中,“然后能博喻”,还要能够广博的去开导、晓谕,让他明白,让他体悟到这些道理。
所以这个“博喻”当中,教师要很能设身处地,每一个人他的成长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必须很了解他的整个背景、他的状况,以他能接受的方式、言语去让他明理。
所以这个博当中除了很有学识之外,还能够很能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他的心境。甚至于最好能建立共通的语言,这样就更好沟通了。
其实“博喻”就是我们现在提出的教法,好的教法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子游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有好喝的,让父母享受,仅这样做就可以认为是孝吗?”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思是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一天樊迟给孔子赶车,孔子便告诉樊迟说:“孟懿子向我请教什么是考,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你的父母健在的时候,应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应按礼节安葬,按礼节祭奠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孟武伯问孔子怎样才是考,孔孔子回答说:“使做父母的只是为子女的疾病担心。”
同样是问孝,孔子回答的不相同,因为问孝之人的身份与性格不同。孔子能知其美恶,因材施教,故孔子为师也,为长也,为君也。
四
“博喻”即我们所说的教法,怎样让学生广泛地明白其中的方法与道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让学生明了人生,知道道理。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同样问一件正确的主张可否去立即实行,对待子路与冉有,夫子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这样的教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如果我们对待成绩差的学生应像对待成绩好的学生那样去传授知识,那简直是对牛弹琴。《窗边的小豆豆》的巴学园的小林校长的教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万师师表孔圣人的因材施教更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五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学为君也。”我们常说:“天地君亲师。”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之道与天地之道是一致的。
能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育规律,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即为博喻,即能为师、为长、为君。为君即当官是为了报效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韵华,勇于去追!愿我们的教师通过《学记》的学习,让我们好读书、多读书、多研读教材,用前人的智慧充实我们的教学——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希望我们的教师时时充实自己,做到至学之难易;希望我们教师多多与孩子们沟通,做学生的知心人,然后知其美恶;也希望我们老师读懂课标,研读教材,因材施教,从博喻于学生。
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