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读过一本书,叫《奇特的一生》。里面的主人公叫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的一生之所以奇特,一是他对时间的管理可以精确到秒来计算,时间在他身上,是被驯服的。二是他一生涉猎之多之广之深,着实让人惊叹。二是一的结果。
今天不谈时间管理,就想关注下“一生涉猎”。这个词换成现在通俗的说法,叫“知识管理”。
01 自我梳理
因为计划坚持写作,我也开始关注个人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是对自己过往知识管理的现状做了一个分析。整体呈现出来的特点是:没有规划、没有分类,过于随机。
我是个阅读习惯还可以的人,但我的阅读很少带功利性的目的,且没有思考后的输出,所以记忆性少,且乱七八糟。
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我读到了秋叶讲写作技巧的一本书《写作7堂课》,里面谈写作积累时,提出了“框架式思维”。我把这个定义衍生到各个场景里思考了一下,觉得非常通用。
所谓“框架式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做什么事情之前,都先搭好框架,然后在框架下进行子目录的分级填充。框架式思维,也叫结构化思考。
于是,按照这个思路,我对自己当下想要进行的知识学习做了个梳理。主要对应工作需要及个人兴趣。比如,像这个样子:
大目录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定,再往下的细分目录,就可以在积累过程中逐步填充,因为甚至,当下的你可能都不知道下面还有这个细分类。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一个领域积累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认知。
比如我最近在关注速读方法:我不仅阅读了国人出的方法论,也读了国外的方法论,而书中又会对市面上的各种方法及理论进行评价,我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去选择出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方法进行实践,然后通过实践进行反馈结论。
此外,知识获取完之后还可以认知速读这个行业,包括他们的人员发展,因为书里都会提到。不足够的,自己再去搜索补充信息即可。
02 “框架式思维”的应用
“框架式思维”的应用可以说是全场景的。
比如说我要写这个公众号,我计划是围绕“个人成长”这个主题,那我如何细分这个庞大的领域,哪些是我个人擅长且感兴趣能输出的。
目前我只把“个人成长”分到“职场思考”、“学习干货”、“女性成长”这个层面,其实这仍然是一个很泛的分法,还可以继续细化下去。
再比如,放到项目复盘上,因为之前已经搭建好了一个复盘框架,那么每次复盘,只要按照目录进行依次盘点即可,这样完全不怕会漏东西。
再甚至,用到人生规划上。当然,这是一个很庞大复杂的命题,但框架式思维能帮助我们在人生这棵复杂的大树上,逐步看清主要的枝干。
The End
回到开头说的柳比歇夫,他的“框架式思维”是建立在时间刻度之上的。
他的做法是,把一生的时间制定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把度过的时间和评过的事分析一遍,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而这五年计划之下,还有更细的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天计划……
柳比歇夫并没有建立丰功伟绩,但我觉得他的建树要比功绩意义更为重大——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
我现在没法儿去谈“如何过很好的一生”这个超级大的命题,但至少在知识管理层面,框架让知识更美好。
或许,放到人生上,“框架式人生”也是同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