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把自己的写诗经验分享给大家,期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打造一个安放心灵的世界。这篇是一个开始,陆续还会有核心技巧更新。另外,诗歌毕竟是个体体验的产物,如果按照步骤去学习味道就变了,所以我想到哪写到哪,不会做过多的逻辑划分,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大家随心感受就好。
经常听到小伙伴们抱怨,写诗是一件很难的事,诗人表达的世界好像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相差甚远,诗也逐渐变成阳春白雪被人们捧在云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写诗,和诗歌的距离只有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从小时候起,应试教育教我们不断学习文化、逻辑、道理,以便于在未来能比别人知道的更多,做的更快,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些东西虽然对写诗有一定帮助,却在根本上阻碍了我们靠近诗歌。它们总是确定性的,比如有人说“这块木头很长”,这个观点带有很明确的趋向,而什么东西一旦明确,也就意味着给人单一的感受,无趣也就开始了。同时也有人说“这块木头很短”,这个观点显然和上一个相对。这是老子几千年前说的“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很明显,这个世界总是相对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世才有趣味。这点对于诗歌而言很重要,文化、逻辑、道理,甚至包括记忆、情商、智商往往都不够真实,只能算作我们写诗的工具。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诗在堆砌道理,按逻辑叙述事件时,就等于进了死胡同。(叙事史诗、说理诗暂且不在这里赘述)
这么多东西不能作为诗歌主体,那写诗需要什么思维?这得从根源讲起。
诗的根源可能要追溯到人类本身,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人类一直有一个很牛的技能——想。想跨越大海,我们就有了船;想飞起来,我们就有了飞机;想表达自己,我们就有了语言;想感动自己,我们就有了诗歌。想分为想象和联想,二者都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成了诗歌的两大思维武器。很多人会觉得联想和想象也很难,然而这是我们的日常思维,每天都会用到怎么会难呢?只要在写诗的时候把它们提取出来密切配合就可以了。
这时会发现,想什么,又是一个问题。其实这也很简单,我们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只要建立在体验之上,可以随便想。
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伏羲(我就当他是祖先了,大家可以各凭感觉)看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每天周而复始,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一”,用它代表变化。他依靠着自己的体验,联想到了世界的规律。如果伏羲只联想到东升西落,那我们中国人的损失可就大了。接着他会疑问,东边有那么多太阳一个个升起,西边又一个个落下,难道真有那么多太阳?晚上的太阳跑哪里去了?他可能无法确定有多少个太阳,但是起码感觉的到,这个世界,有看得见的部分,就有看不见的部分。这告诉我们,写诗,甚至做其他工作的人,越细致的体验越能找到变化的真实。
换句话说,不管你这样想,还是那样想,都是一种变化,如果想把它们真实地呈现出来,就要做到足够细致的体验。
如何呈现?自然是需要感觉和情感,它们变成了人与诗歌之间的桥梁,并在相互作用下变得更加深刻(细致的体验创造深刻的感觉和细腻的情感——情感的代入也能加深人的体验和感觉——感觉的变化也可以丰富人的体验和情感)。
要捅破这层窗户纸了。
你每天都会从树叶旁边经过,真的听到过风吹树叶的声音吗?你可以站在那里好好听一听,它给你怎样的感觉,是一种感觉还是很多种感觉?还是和叶子相关的其他感觉?
随便写写:
初夏的叶子
是快乐的叶子
她迎着火球,夹着清晨的迷雾
兴奋地沙沙作响
你对风吹树叶又有怎样的联想,有怎样的情感,呈现出怎样的意境?
微风拂过的时刻
树根燥热 树下阴凉
她泛起廖廖的光
朝着过去与未来张望
如果还不够简单,那就记住最后一段话。世上有成千上万个叶子,当你和它发生关系,它就是你的叶子。你的叶子是那样真实,由不得世界不信。那么,你可以和万物发生关系,找到你的美好世界。从你决定这样做的那一秒开始,就已经进入了诗歌的大门。
诗歌没有通行证,我是一忄,也很想做你们的叶子。
这篇是一个开始,陆续还会有核心技巧更新。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