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一二月份,中国南北大地便会集体进入一个异常时期,学校停课,工企停产,儿童小孩大举上街游荡,大人不务正业嬉笑玩乐,老人不闻不问也参与其中,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没错,这就是中国春节到来啦!
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又俗称新春、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其实早在夏朝,中国就开始过年了,只不过在当时称为“岁”,到了商朝,统治者将神性与王权结合追求集权,故而重视神鬼祭祀,此时的过年称为“祀”,每逢过年都会祭祀,时至周朝,才改称为“年”,在此我们就定下来基本的过年习俗,诗经中有这样写到“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大意为:九月人们就要除霜,十月洒扫家室,邀请亲朋好友们欢聚吃食喝酒,宰杀羔羊大举款待,还要来到宗族公堂前,大宴宾客,众人举杯祝福主人万寿无疆。
(ps:从中还可以看出周朝人过年放假是多么早,啧啧啧ʘᴗʘ)
“年”最早出现于商朝甲骨文中,它很像一个“人”背着“禾”(粮食)的样子,《说文解字》中也说道:“年,谷熟也。”进一步佐证了春节过年是缘起于古代农业收获后的活动。
在此我们需知,正月的意思是每年的第一个月,秦以前的朝代或是为了宣誓正统等原因,正月的月份都不一样,比如,夏朝在夏历一月过春节,与现代时间基本吻合,商朝提前一个月在夏历十二月过春节,周朝再提前一个月于夏历十一月过春节。
到了秦朝又双叒叕提前一个月将十月定为正月(几乎是在现代国庆之日过春节,哦摩西得咯🤔)
此后一直沿用到汉代初期,汉武帝时期,落下闳等天文学家编修《太初历》,也就是现在的农历(阴历),把农历一月作为正月,名为“岁首”,也许是历朝历代厌烦了这种套娃行为,此后便一直大体沿袭两千年至今。
春节之名是近代才有的名称,在过去,名称不一,除“岁首”外,还有正旦,元正,元日,元旦。
中国最早在夏朝便开始过年,历时五千年,确定日期在汉武帝时,历时三千年,定名于袁世凯,历时不到一百年,其长也长,其短亦短也。
春节,又是全球每年固定的人口迁徙量最大的时段,是全世界最多人群的集体party,是全人类唯二的东方文化的博大展现。
春节绝不仅是独属于中国的文化狂欢,也是整个华人世界和汉文化圈的娱乐盛筵,在日本,越南,朝鲜,新加坡等等国家,人们写着“白纸黑字”的春联,用饱蘸浓墨的椽笔书写着汉文祝福,他们还派发红包,吃团圆饭等等,无比熟悉而温馨;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等国家,华人街里舞狮,打鼓,敲锣等昼夜相接,欢喜不断,许多外国人也大感兴趣,因此而渴望了解那活泼可爱,热烈奔放且与众不同的东方文化。
而中国大地上,也有无数个地方的无数人在无数时间里庆祝着这个民族的盛大节日。
春节,虽是一个简单的节日,但在时代与世界的变化里,人们与他生根的土地离散,世界的律动快得几乎让大家忘记过去,它渐渐成为了民族的粘合剂,当红绸重新舞动,当古筝再度响起,那沉睡在血液里的不灭记忆将被唤醒,沟通今生的自己与古老的先民,沟通此地的人心与彼方的乡情。
春节,一个节日,一簇文化集体,一份永恒的感情,一伙繁荣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