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电影,我都是在网上看的,不常去电影院。主要原因是,我不太关注近期的电影资讯。想看某一部电影,多半是因为某次访谈节目中提到的、某本书中写到的、或在某个旮旯角落看到的,这些电影往往都有一定年代。
但是昨天,我和女朋友特地驾车20公里,去到大朗镇的环球影城看蒋能杰的剧情片《矮婆》。昨天是《矮婆》全国上映的第一天,东莞只有大朗一家影院排了片。我们看的下午场,一共只有三个人。
蒋能杰是一个独立的纪录片导演。2020年春天,许多人在豆瓣上对他的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标记“想看”,没想到他作为导演,竟免费将片子的网盘链接一个个私信给大家。这件事上了热搜后,他被网友称作“网盘导演”。
翻看聊天记录,今年4月份我第一次加了他的微信。没多久,蒋能杰就发来许多作品的观看链接,并语音道:“你好啊,我把作品都发给你了,包括一些幕后故事和相关资料,你自己看吧。”一年过去,他的习惯还是这样。当即,我去看了豆瓣评分8.4的《矿民、马夫、尘肺病》和心智障碍题材的《一切都会有的》,两部纪录片都给了我很大触动。听说许多导演把豆瓣当作国内最大的电影考场,8分则是优秀的基准线。蒋能杰至今拍过的17部作品中,有3部超过了8分。
《矮婆》是他十多年来第一部上映院线的电影,但由于资金有限,前期宣发显得很原始:他在网上召集志愿者,建立每个省份的观影群,发布各地最新的排片信息;提前一周,每天在朋友圈倒计时自己的电影将要上映;转发一些提到《矮婆》上映的文章或消息,哪怕有的只是一句带过。我专程买票到电影院看,更多是为之前的免费观看“补票”支持。
电影延续了蒋能杰一直关注的农村题材,讲的是留守儿童蒋云洁(外号“矮婆”)的故事。她的爸爸和后妈都外出打工,矮婆作为大姐,在农村和年迈的奶奶一同照顾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这不仅是一个农村的留守女孩无声成长的故事,更是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缩影:教育资源匮乏、农村“空心化”、生活条件差等。
作为从小到大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我只能通过文字和影像去了解这个庞大的群体。诚然,当今媒介发达,在许多短视频平台上都能看到各种农村搞笑、欢乐、猎奇的视频,或者是远离城市喧嚣,一片岁月静好的画面,但这些肯定不是农村的全貌。在《矮婆》中,不难看到农村残酷无情的一面,甚至有人因此质疑他的动机。用蒋能杰的话说:我没那么多仇恨,更不会用作品宣扬仇恨。我更多的是感恩,也希望我的作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增进和解,包括跟过去和解。
影片中,很多演员都是非职业的,一直生活在农村,算是“本色出演”。假如细心,你会看到一两个穿帮镜头:演员不自觉瞟了下镜头,但很快,你又会被拉入他们的状态中去。即便是剧情片,蒋能杰仍坚持用纪实的手法,尽力还原演员最真实的状态。在采访中,他说:“在现场,我每次都只和演员讲解大致情节,而具体的对话由他们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所以哪怕后期配音,有的地方嘴型对不上,但在四周一片漆黑的两小时里,你仍相信荧幕里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
纪录片无法直接改变社会现状,但至少让更多人看见;我购买两张电影票,相比蒋能杰一百六十万的拍摄成本,只是九牛一毛,但至少表达了一种支持;写下观影后的感想,也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今天再上猫眼,看到大朗又往后排了《矮婆》三天的片,蒋能杰的朋友圈也发道:好友网友给力,电影《矮婆》上映没有一日游。假如懒得去电影院,在网上找来他其他的作品来看看也挺好,应该不难找到资源。
文章首发于公粽号:谢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