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要:
教师的爱心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教师无私的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
关键词:热爱 学生 尊重
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情感是作为事物能否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们的意志行为最深刻的动机。也就是说,情感最有力量推动人们的行动。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有过这样的体会:“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们大都是爱心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看来,一位良师,不仅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管理艺术,还需要有一颗爱心。教师的爱心是教育成功的桥梁和保证。
在2010年,我担任九年级一班的班主任,那时我班有个学生叫小莹(化名),我发现她总是低着头,上课无精打采,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老师课堂提问,她缄默无语。家庭作业要么全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全是错别字。甚至连最简单的生字的书写也是错误百出。每次测验,成绩都只有二、三十分。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认为,这孩子基础太差,性格内向,而且缺乏最起码的上进心,提高看来是无望了。只要她遵守纪律,上课不影响别人,就行了。我听了,不觉从心底泛起一股凉意。就这样的成绩走出校门,面对这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你叫她如何生存哪!只要孩子一天在我这里学习,我一定不能放弃她!于是我开始了围绕她的工作。首先是家访,来到她家,正碰上她在家烧饭。原来她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身体有残疾,不能劳动。从而将她托付给了年迈的爷爷和奶奶,而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家务都压在她柔弱稚嫩的肩膀上。我心里一阵感动。但是与奶奶的交谈又让我十分担心。因为她成绩太差,家里打算让她念完初二就不再上学,如果成绩太差干脆就去打工算了!听了这些话,我的心情分外沉重,难道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开学校,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吗?针对她的情况,思虑再三,我决定从两大方面入手。
首先,我抓住一切机会亲近她,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她的心弦。 平时在校学习生活之中,多与她交流谈心,了解她心中的苦闷、烦恼和向往,引导她用感恩、坚强的心态看待现实生活……与此同时,我组织几名同学来帮助她,跟她一起玩,跟她一起做作业,让她感受到和同学在一起的快乐。
其次,与科任老师统一意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她。其实,她身上的闪光点还是挺多的,和如今社会许多骄纵的孩子不一样,烧饭、洗衣等家务活都会做,还能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我抓住这些在班上表扬她、鼓励她。学习上的一点小进步,我也没有忽视。在一次练习课中,这个沉默的女孩居然全部都做对了。我非常兴奋,并对她说:“你看,这么难的问题你全对了,你比平时学习优秀的学生做的都好!只要努力,你一定不会比其她同学差,你说是吗?”她轻轻地点了点头。这时我看见她眼中多了一些自信的眼光。 有了这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夸奖、鼓励”的方法。她的成绩也一天天进步。与此同时,其他科目也在科任老师的帮助下,有了起色。这样一学期下来。她的成绩在班级中有了明显的进步,爱心与赏识,转变了小莹同学,也给我这个班主任老师带来了无限的欣慰与快乐!
有教育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对于那些学困生,特别是留守的学困生,教师应给她们更多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她们,使她们增强自信心。
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
教师的爱心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教师无私的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爱生呢?这就要求一位教师要具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高尚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