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唐人小说》,是一部唐朝小说选集。提起唐朝,不禁打开了话匣子。
@
很久以前上学的时候,课余时间和同学一起聊天,有同学问要是穿越到从前,大家最想回到哪个朝代。
“唐朝”,一位女同学脱口而出。问起原因,她羞涩地说她喜欢唐朝的开放,喜欢唐朝女人的衣袂飘飘,最最重要的是她觉得自己有点胖,而听说唐朝的女人大都以丰满为美。
好吧,一时间大家都想回到唐朝,回到那个繁荣昌盛而又能包容自己缺点的朝代。
尽管后来随着阅历渐长,了解到唐朝女人所谓的“丰满”实际上还是可以用苗条两个字来形容的时候,心里面依然惦记着唐朝,惦记着那个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朝代。
毕竟在众多历史朝代,唐朝是唯一出现两个盛世的朝代,一次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一次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可见,当时的朝纲是顺应时代发展、深得民心的。
@
说到唐朝,脑海里立马浮现的就是唐诗三百首,就是曾经上学那会儿老师要求背诵默写而考试必考的唐诗。
最开始学的是《锄禾》、《草》、《咏鹅》等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至今记忆犹新,恐怕终生难忘了吧。
再后来学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较多,老师讲解时会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小李杜”,指的是后来的李商隐和杜牧。
学得唐诗种类也多,什么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等。诗人还分田园诗人呀、边塞诗人呀等等,那时都是考试的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长大些学历史,了解到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被誉为“诗国”。在唐朝文学中,成就最为辉煌的当属诗歌。清人所编的《全唐诗》,收集了2200多个诗人的48900多首诗,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过去任何一个朝代。
因此,课本教材中出现唐诗也不足为奇了。
@
曾几何时,我也是铁杆电视迷一枚。看过的发生在唐朝的电视剧也不少,这里小罗列一下:《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红拂女》、《神探狄仁杰》、《薛仁贵》、《杨贵妃》、《大唐情史》、《无字碑歌》等等,如果《隋唐演义》和《西游记》也算的话,还真的不少呢。
看刘晓庆版的《武则天》的经历至今难忘,那时应该是九几年,我读小学。当时农村还没有通电,要想看电视,需用电瓶到镇上充了电才行。村里电视也少,偌大的村子也就几台电视吧。还是黑白的,十四英寸,很小。恰巧我一个同学的叔叔家有一台电视,我常和同学一起去看电视。
记得《武则天》大概是晚上七点四十播出,新闻联播结束加十分钟广告就放电视剧,那时一般都是这个套路。为了看电视,一放学就抓紧时间把作业写完,然后胡乱扒几口饭,就去找同学看电视。妈妈在后面喊,也不回头,正是对电视好奇、上瘾的年纪。有一次碰上下雨,村里黑灯瞎火的,穿着雨鞋打着伞也要去看电视。
其实那个年纪,我根本看不懂《武则天》,但说来也奇怪,电视里的故事情节至今都还记得。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年龄的增长,才弄明白:哦,原来小时候看的《武则天》是这么一回事啊!
如今,农村早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视也由曾经的庞大笨重更新换代到液晶屏,手机、ipad更是屡见不鲜,几乎人手必备。更不用担心来不及追剧,电视可以回放,电脑更是想看哪里点哪里,一部手机就可以畅快的追剧。
然而,再也找不到小时候追剧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感觉。也许,我是比较一个怀旧的人吧!
@
言归正传。
提起唐朝,啰嗦了这么多闲话,现在说说这本《唐人小说》吧。
《唐人小说》是一部唐代小说选集,在内容上大致涵盖了唐人小说的所有题材,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原貌,呈现了唐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讲真,它不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小说集。因为这三百多页内容,三十几个传奇故事,包括序言,都是繁体横列印刷,更是以文言文的叙述方式来讲述。正如一位文友笑言“醉酒后千万别看此书,你会发疯”。其实,也没这么夸张啦,只要耐着性子读下去,会发现故事很有趣,很易懂。
另外,要感谢作者汪辟疆先生,他不仅搜集了现存唐代小说的大部分重要内容,更是结合多种文献进行校勘,并于每篇后附加按语,对作者、成书时间、故事源流等做了必要的考证。这一点,给我们阅读原文带来了不同凡响的意义。
这本书让我对曾经一知半解的传奇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霍小玉传》、《长恨歌传》、《莺莺传》等等。要想让认识更理性更全面,还是要读这种纯粹文学才行,这才是治愈我们认识狭隘浅薄的药引子。
一句话,《唐人小说》值得置于案头,慢慢欣赏,慢慢研读。
关于唐朝,那一场时光的约啊,我只能说:身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