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心法——认识孔门的心地法门

(1)认识孔门的心地法门

儒学、儒家、儒教,或者是孔教,成为东方文化的支柱。本文主要对孔门心法进行初探。

孔门心法的修证,儒家就叫“率性”。你能不能“率性”,是孔门心法的目的所在。中国人讲的天,是以心性为体为理,以天为相为用。天是儒门心性的一种通俗表达,亦是以相显性的一种久生命力的概念之一。

《中庸》讲,“率性之谓道”,通俗地说,天人合一了,天跟人一体不分,达到究竟一相,自然就是“永动机”,其功能是无穷无尽,怎么能不兴旺发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正说明了这一点。

圣人的学说,伟大在什么地方?伟大在他以智慧为指导,以智慧为出发点,还以智慧为落脚点,一生追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两个字——“智慧”。你有智慧,就叫解脱,你没有智慧,那你财富再多,地位再高,都是一场空。所谓的一场空是什么呢?不是真正的道之理,不是圣贤心法的目的所在。

圣人的心法,要通过心地的修证才能悟得、证得,才能体现圣人智慧心法的传递。孔子为什么能够把远古伏羲的心法传承?就是孔子证悟到了伏羲的境界。你看,孔子在《易经》上给我们叙述得那么清楚,就是他心地完全把握了古圣伏羲的心法。孔子曰: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孔子为什么能够远契古圣伏羲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呢?所以,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孔子的认识,我们要从孔门的心法入手,才能得到答案。

孔子是通过修证,达到彻底证悟,于是他与伏羲的心地沟通(现在就叫信息交感),完全掌握了伏羲的心法,于是将中华古圣先贤的心地法门一脉相承,得到发扬广大。所以,我们要对儒家进行深化的认识。近代的杨仁山先生,他是儒学家,又是大佛学家,我觉得这个人特别了不起。他说儒学和老庄的学说,究其深奥处,跟佛陀的最高的境界是相吻合的。这是对儒学进行深化认识的一位大家。

孔子一生下来,胸膛上就有“制作定世符”的字样,他的任务就是定世来的。所以,他的学说主要是用来规范世间的。虽然如此,但掩盖不了孔子心地法门所具有的大智慧。本文通过一些篇段来探讨孔子心地法门的智慧。

孔子问曾参,曾参啊!你以为我是学而知之吗?也就是说我的知识是学来的吗?曾参说,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斩钉截铁地说,不是!“吾道以一贯之”。从这一句话就知道他已经证到究竟一相。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段话,就是孔子把自己一生的心法修证作了个总结。看过《周礼》的人就知道,我们中国古代(三代的时候,再往上推,到五帝的时候)的教育,基本上是六、七岁就上学,到十五岁,九年的基础教育就结束了。一十五岁就已经是立一生的志向,发人生最高目标大愿的年龄。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是十五岁才开始学习,而是十五岁就开始确立自己人生的目标。这就是说,孔子十五岁就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你到底活着为什么呢?你活着要干什么?三观不确立,确实不知道。因为丢掉了古圣先贤的智慧,所以就不知道人活着干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用来表达孔子一十五岁所确立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就造就了孔子的一生,也成为一代传承古圣先贤的大家。所以,追求智慧的人生,就是正确三观的开始。这里儒家就有典范,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箪瓢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不改其乐。穷得像颜回那样的人古今中外并不多。但是,虽箪瓢陋巷,谁能像颜回那样内心喜悦?谁能有他那样的法乐?谁能像颜回生活得充实呢?你看《庄子》上讲,晋国想让孔子推荐他的好学生去做一个地方长官,孔子就推荐颜回。出乎意料,颜回却说我不想去。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去?颜回说,我房前有十亩地够吃了,房后有十亩桑田够穿了,更重要的是有夫子之道,其乐无穷!这个公案正好说明了儒家追求心地解脱法门的一个例证,也是我们深化孔门心法认识的一个方面。

你看,现在社会上缺乏圣贤智慧文化的指导,不能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穷则潦倒,富则堕落。有权无权,自私现前,偷盗抢劫,贪污腐化,把一个好端端的人就因没有圣贤心地智慧的指导而葬送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上到下,不知心地法门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因果。儒家心地的传承,对因果规律的认识是极其重视的。儒家讲的“影响”二字,就是说因果规律如影随形,如响随声。你看,儒家最早讲的“影响”二字,就是因果规律的表达。你做善做恶的报应是如影随形,如声有响,明明显显,朗朗现前。掌握了古圣先贤的心地法门,你就会自然而然地遵照古圣心法的属性来规范自己。所以,深化儒学心地法门的认识,也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中国古人从上古一直到三代,因果观念非常深入,儒门心法中总结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祸殃”。

孔子的“制作定世符”表明,他是为了使这个世间有序化,有序化人类社会这是他的核心任务。所以,他一辈子就为完成这个使命而奔波。正因为此,给人们形成了孔子只有世法的错觉,影响了后世儒学家对孔门心法的传承,掩盖了孔子的心性学说。你看,连孔子的弟子都说,很少听到夫子谈心性的学问。实际上,你从《易经》、《论语》、《大学》、《中庸》,包括《孟子》,到处可看到孔门心法的流露。孟子继承了孔门心法,一部《孟子》最后几章全是讲心性的。孔门心法是传承了远古三皇五帝一脉相传的圣贤智慧的心地法门。孔子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所以,华夏远古的圣贤文明,集中地体现在圣贤智慧的心地法门上,孔子是这个心地法门的集大成者。

这个心性学说的内容,也就是现在哲学上讲的对绝对真理的认识。你必须是要对绝对真理有悟证,你把这个绝对真理不认识,你的一切都没有真实的落脚处。所以,古今中外凡是能够千古流传的真理学说,都是证悟到绝对真理的境界上。一切超越相对的认识,就是一切圣贤的根本心法。没有到绝对真理上的任何学问,最终不能有益于社会,不能达到究竟解脱的人生,所以没有真实的落脚点,终究是要落空的。

任何圣贤的心性学说,都对应着与其相应的相,性相一如,性相一致,才是完整的圣贤智慧的心地法门。比如说,“明明德”的“明德”是性学,与其对应的相就是“亲民”。性学是智慧,显相是道德,性相一如就是“止于至善”。这就是说,性相一如的“止于至善”,就是智慧道德的共同圆满。佛家人称此为“自觉(明明德)觉他(亲民),觉行圆满(止于至善)”。性相不能“止于至善”的学说,就不算是圣贤智慧的心地法门。不是“止于至善”的学问、知识,绝不能“率性”,也不能化民,这样的学说对社会无益而有害。


孔子修证心地法门的自述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孔子对自己的修证叙述上就知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就立下了大志,要追求智慧道德的圆满,这就是他的目标。一生要朝着这个目标进取,这个“而志于学”,佛家人就叫发菩提心,要追求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志向虽然不容易发,但发心之后,还存在着志向能不能稳定,能不能不退转,能不能有所成就。“三十而立”,就是孔子说他经过了十五年的修学,对所立的志向目标,基本上站稳了脚根,已具备了不退转的条件和成就。透悉了修证最高目标的路途和门道,故心有把握,只待功夫成就,这就是“三十而立”的“立”。立者站稳站定,再不会动摇退却,心明眼亮,知道未来修证心地法门的阶段与程序。

“三十而立”,说明以往所发的志向不再退转了,所以不管风吹浪打,哪怕是旋岚偃岳,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立”而不倒,“立”而不退。所以,这个“立”是相当不容易的,孔子经过十五年的艰苦磨练,才具备了这种素养。任何一个圣人,他的成长过程都要有这个锤炼的过程。所以,孟子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你能不能把这个菩提心坚固不变?这是转凡成圣最关键的问题之一,也是心地法门能否成就的试金石。我们一般人也能发大志大愿,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砥励中,十有八九改变了初衷,不能精进坚持,成为淘汰的凡夫。一位圣人的成就,要经过多年的心性磨炼,成就坚韧不拔的能力和心态,这是“增益其所不能”的必要条件。所以,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也要经历十五年的锻炼,才有“三十而立”的辉煌成就。孔子“三十而立”,已经达到八风吹不动的涵养和素质,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四十而不惑”。孔子又经过了十年的修证,达到不惑的境地。“不惑”就是不迷惑。是指孔子在理上悟通了。佛门就叫理悟,虽还没有证悟,但已见地纯熟了。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被任何邪门歪道所欺骗,也不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的一切现象所迷惑。现在,我们四十岁的人,有多少是“不惑”的?因为不修证圣贤的心地智慧法门,不迷惑是不可能的,迷惑倒是很正常的,所以弘扬孔门的心法是十分必要的。

“四十而不惑”,正是佛家人讲的,不再在六根门头趋外奔逸,攀缘外境,追求感官娱乐,而是反闻自性,认识心地法门的唯一性,不再被相所迷惑。也就是说,心再不随境而转了。

“五十而知天命”,《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易经》讲“穷理尽性,以致于命”。“命”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本来面目。“五十而知天命”,用禅宗的话来说,就叫明心见性。这是孔子说,他在五十岁上就明心见性了。“天命之谓性”,孔子五十岁知了天命,明了本性,彻契了古圣的心地法门,亲自证悟了自性本体。用《大学》的话来说,五十岁明了“明德”。明了“明德”,这是大学之道最关键的阶段。“四十而不惑”是理悟,“五十而知天命”是大彻大悟。

明心见性还不是究竟圆满,还未“止于至善”,只是完成了转凡成圣最关键的一步。佛陀讲“理则顿悟,事则渐修”。“五十而知天命”属于“顿悟”,但无量劫的尘沙惑、无明惑还待清除。所以,孔子又用了十年的时间,才达到“耳顺”的境地。

“六十而耳顺”,是指外边的音尘再不干扰他了。“耳顺”的时候,事相上表现为佛陀讲的:“若人捶詈,同于赞扬”。在表扬与骂詈的音声中,能够自如自在,不受音声外相的摆布,这就是“耳顺”了。我们普通人不能“耳顺”,一句批评的话,就心里不高兴;一句骂詈的话,就怒发冲冠;一句表扬的话,就心地怡乐,得意忘形,不得不高兴。所以,我们不能“耳顺”的原因,就是没有像孔子那样修证心地法门。

孔子到了七十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这个境地,在心地法门中称为自在解脱,无为而无不为,佛家称为达到了事事无碍。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不只是“耳顺”,六根都顺了。不但六根对六尘都顺了,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所障碍了。“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解脱自在,故能“无作妙德,自在成就”。所以,一切言谈举止都“不逾矩”,都能中规,都是给人们的垂范。这个时候的圣人就是规矩,规矩就是圣人的言行。孔子七十岁达到了《华严经》所说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我们再看一看惠能,惠能明心见性是二十四岁,猎人队伍里十五年,达到了“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和惠能都是修证圣贤的心地法门,都转凡成圣了。所以,西方人将孔子、老子、惠能称为东方三圣。从这里,我们看到,每一位圣者都要经历类似的心地法门的修证过程。我们探讨孔子的修证心地法门的程序(有志于学、而立、不惑、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启发我们的年青人和子孙后代在心地法门的传承与弘扬中,建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3)孔子破除极性对待的心法

十五岁的孔子,已经立志要穷究绝对真理,要“穷理尽性,以致于命”。命也者,本来面目也,绝对的状态与属性也,也就是我们说的绝对真理。要穷究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相对真理是极性对待的观念,“穷理尽性”,就是要超越极性对待的观念,入佛家所谓的不二法门,孔子所谓的“一以贯之”。

“吾道一以贯之”,是孔门的心地法门,也是超越极性对待的法门。如何从相对的二相进入绝对的一相,这是孔门心法“一以贯之”的中心内容。“一”者本体也,“贯之”者万事万法万象也。惠能讲“万法不离自性”,孔门的“一”就是自性,就是指的“性”与“命”。“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契合于性,这是孔门心地法门的最高目标,老子称之为“唯道是从”,“大顺”于道。掌握了孔门的心地法门,就可从极性相对的凡夫境地进入绝对绝待的圣者大智慧的彼岸。

《论语》记载:“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几句话,就把孔圣人的心地修证法门全露出来了。禅宗讲究以心印心,用心地法眼来远契古圣的心法。你看禅宗六祖惠能,他一字不识,但他对佛经非常透彻通达。一个女尼说,你连字都不识还能解佛经吗?惠能讲:“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佛的心地法门(佛法妙理)与文字有什么关系呢?证到了那个境界,自然与佛的心地相契。惠能说,我是传佛祖心印的人,所以他成为东方三圣之一。孔子是传三皇五帝心印的人,所以他能够做《十翼》续古圣之慧命。孔门的心法传到孟子就断了代,孟子以后就未见传人。到北宋,儒家理学派的兴起,孔门的心地法门重新得到了重视。尤其是经过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直到王阳明,才有了新的气象,孔门的心地法门才得以中兴。

“天命之谓性”,“穷理尽理,以致于命”。这个“命”字很深奥,不能俗解。你看《道德经》上讲:“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归根逆反到“命”上,就与道相契,展现出道永恒(常)的状态和妙明的属性。从儒道两家对“命”的论述可知,命也者,本体实相也,所以“穷理尽性,以致于命”是孔门心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继承古圣伏羲传下来的慧命所在。

“命”是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是绝对的境界。你能不能恢复这个本来面目,你能不能“归根”,能不能“复命”?这是心地法门修证的必然操作。只有“复命”了,才知道本体的“一”是清净本然,常住妙明的。不回归我们的天命之性,就不能提升我们的境界与层次,也不能开显我们本有智慧的宝藏。所以,老子讲的“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是一切圣贤心地法门的目标所在。《大学》把这个目标表达为“明明德”、“止于至善”。儒家的心地法门同样也是先“明明德”,把“明德”明着出来了,这就叫“复命”、“知常曰明”。

如何契证绝对真理?古今中外的圣人们都有超越极性对待的妙法,孔门的心地法门超越极性的论述,最著名的就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两端就是两极,就是极性对待的一对相状,比如说,男对女,左对右,上对下,内对外,正电荷对负电荷,南极对北极……,在物质世界,万事万物都体现着二相极性的对待。连我们起心动念、言语文字,无不体现这种极性的属性。你只要有极性,就不能入非极性的绝对真理,本有的智慧就不能开显。所以,孔子“叩其两端而竭焉”,正是孔门心地法门超越极性、泯没极性的直接表达。“竭”就是消除、了结之意,亦是指超越极性、泯没极性的意思。惠能讲:“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二道”就是极性两端,“叩其两端”就是“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就是“两端竭焉”,超越极性进入非极性。孔子的“叩其两端而竭焉”和惠能的“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不谋而合,正说明了儒释两家心地法门的同一性。这两位圣人他们说的话虽不一样,但是旨意相同,都是要超越极性的对待。再看老子讲的:“知其雄,守其雌”、“大智若愚”,都是超越极性的表达。把智愚、雄雌要超越,把一切极性对待都要超越,就叫“叩其两端而竭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