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辈很注意“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虽然自古至今我国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的说法,但是,在现如今的温度下,您是否还在“抗冻”呢?当然,也有很多无畏严寒的勇士坚持“古训”,表示一定要走完“秋冻”的程序。
春捂秋冻,这四个字辈家中的长辈们奉为春季穿衣黄金指南。
我的一位大学老师,六十年代人,她说你们以为春捂秋冻是金科玉律,其实是过去时候穷。她听比她还年长一辈的人说冬天就一件衣服,是可以塞棉花的那种。深秋时候,塞棉花早了,怕天再冷就没衣服穿了,就先不塞,冻个几天。打春了,天气乍暖还寒,要是棉花掏出来早了,天一冷又得挨冻,就先捂捂,等天真的暖和了,再把棉花掏出来。
(二)“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原理是什么?
1、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春夏秋冬循环变化的影响,体内形成了一种生理性散热和保暖功能。 冬天,为抵御寒冷,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现出闭锁状态。冬去春来,毛孔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皮肤开始活跃了,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
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使人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 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地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
其实这指的是我们的身体对于外界的环境需要适应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应该保持在 36 到 37 摄氏度之间,但是由于外界的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是突然过冷或者是过热,我们的机体可能会承受不了,所以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
“春捂”指的是冬天往春天过渡的时候,天气刚刚放暖,大家不要急着脱去棉衣,换上相对单薄的衣服。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变化无常,有可能会突然变冷,或者早晚比较冷,突然脱去厚衣服身体会承受不了,容易导致感冒。
2、“秋冻”是有中医和现代医学两大类医学依据的。
从中医角度讲,人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人体与自然规律一致或同步时,人体会保持一种健康状态,当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形成各种病症。
“秋冻”的目的其实就是固护阳气,让身体适应季节的变化,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秋冻”有助于锻炼身体的耐寒能力。
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产热效率,增强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适当秋冻,衣服逐渐加厚,能使人体慢慢地适应气温下降,有助于增强自身的防寒抗寒能力。
“秋冻”指的是夏天往秋天过渡的时候,大家也不要因为天气变冷,就赶紧穿一些厚衣服把自己给裹上,反而是要适当的稍微冻一冻自己,增加人体对于寒冷的适应能力。
这都是我们的祖先总结出来的保护人体、提升我们对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经验。
(三)春捂要怎么捂。
1、“捂下不捂上” “冻下不冻上”
张伯礼院士曾经在参加电视节目的时候提起这个话题曾经说过,如果浑身上下全捂上很容易上火,所以重点是“捂下不捂上”。
腰部以下怕寒凉,所以裤子要穿厚,脚也要穿厚。中医上讲,“足为肾之根,足为阳之根”,人的阳气在下边,所以一定要护住阳气。
2、除了身上穿的,肠胃也要捂一捂。
身体的阳气这时候还像个小火苗一样正在生发。所以不吃生冷,或者少吃生冷的食物很关键。尤其是虚寒体质的人,肠胃的热能是需要透支我们的气血资源来提供的,食物越寒凉,越生冷,需要提供的热能就越多,那我们就很难做到给肠胃保温。
而肠胃的热能,则是我们身体生产出的生命活力的发动机,肠胃寒了,发动机的动力就会不足,人就会生病。所以生冷的瓜果不要急着吃,更不用说冰淇淋和冷饮了。
(四)春捂要注意哪些事项。
1、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2、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花开又被风吹落”,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温度百变的春天,父母应得随天气变化为孩子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3、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医疗
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最明显的就是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因此,捂得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
4、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是减衣不能太快,否则会出现没“捂”到位的现象。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
(五)捂一捂春天不得病。
“春捂”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要多保暖捂着点,不要过早脱掉棉衣。春天的一半是冬天,每年2月初立春,“春打六九头”,2月依然是冬天的感觉,3月上旬中旬依然是春寒料峭。 3月下旬春分过后才有春暖花开的感觉,才开始真正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早晚温差大气温变化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非常难以适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摄生消息论》 “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以暴去。”过早脱掉棉衣受凉,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寒冷的气候各种病毒病菌活跃,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等。所以春天在春暖花开到来前,要适当春捂保暖。
随手点个赞,祝您月入十万。如有侵权,告知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