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先说童年经历和家庭因素(第一个十年)
行为模式与对外界感知造就了孩子的性格
父母对孩子的忽视会导致孩子的认知比较单薄,或者缺乏爱的体验,容易形成孤独感或者不安全的感觉,这种早期对生命的体验会极大的影响成长后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比如忙于工作或者沉溺于麻将桌的家长,很难接受来自孩子的主动诉求,认为养孩子只需要关注身体健康成长,孩子如果童年成长环境是枯燥或者单调甚至缺乏安全感的,性格会逐渐趋于内向,言语寡淡,对人际关系和人情冷暖比较迟钝和淡漠,长期缺乏沟通更是对孩子初期的世界观造成影响。
童年和小学阶段初步奠定了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幸福感和愉悦感是什么?以及来源是什么?如何获取?
从我个人的角度,童年时期的幸福是好吃好玩,这是最直接的感官体验,而获取这些物资的条件就是家庭经济条件充足,这是我形成了早期认知逻辑。所以物资并不匮乏,甚至可以作为炫耀或者虚荣的一种武器。但是过于强调物资享受,忽视了很多其他幸福的来源,比如同伴之间的团结互助和交流,以及成长中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10岁之前应该是童年时期吧,童年回忆大部分是美好的,性格底色也是明亮的,对生命的体验是纯净和快乐的
小学四年级转学,周围同学环境发生巨大变动,一下子并没有那么朴素和纯净了,同学中有各种攀比的,我开始意识到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相处好的。我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只和少数几个同学关系非常好,其他同学基本交流不多;另一方面,价值观基本形成了,什么是好的,值得付出和追寻的,比如物质和成绩,什么是一定不能沾惹的,比如和老师对立等,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十年吧,大体是简单快乐的,波澜不惊。
青少年时期和学校环境(第二个十年)
初中课业繁重了许多,还需要上晚自习,但是初中应该是迄今为止我最开心幸福的几年了,老师宠爱和欣赏,自己对学习也兴趣日渐增加,并且能从考试和老师的表扬中得到成就感,这种正向的行为模式循环也影响了后续我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表现,这也塑造了我性格中一些自信和正向的因素:只要你努力和优秀,就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扬;这一阶段更侧重学业的表现,人机交往比较单一,可能是同学和老师关注的焦点,比较自我为中心吧,初中结束,我升入了重点高中,似乎噩梦就来了。
高中课业压力更大了,并且同学的水平都差不多,优秀的人比比皆是,你肯定也不会被重视了,这样心理落差一下子更大了,高一时的班主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教学严谨,但是育人非常犀利狠辣,直接人身攻击,打击人的自尊,激发人向上的动力和决心,我也受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刺激,价值观和人生观也重新塑造了一遍,可以说是变得很严肃和自虐,对自己不容许懒惰和错误,强迫勤奋和自虐,如果考不上好大学会怎么样等等。
现在想来,高一时候留下的固化的思维模式对后来几年的整个学生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的行为模式一直是重复高一时的想法,现在复盘一遍,觉得真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选择啊,我本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啥要全盘接受别人的想法呢?过早的框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可能性格中有非常固执的一面,正是这种固执,一方面让我面对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不放弃不动摇,另一方面也让我变得目光短视,看不清楚远方。
再谈谈高中中和同学的交往,曾经有同学和舍友对我非常关心和照顾,但是我都统统拒绝和回避了,高二的班主任对我也非常好,但是我却怀疑他对我另有企图,现在想想很惭愧,和这个老师失联很久了,有时候想跟他聊聊解开些心结;高中这几年的人际交往模式直接奠定了大学和工作的交往方式,
如何识别人,哪些人是真诚的朋友,哪些人只是萍水之交,哪些人是必须回避不需要善待的?
如何正确的和同学,师长交流?交往的分等级的,认知水平和学识,家境这些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
信任与被信任,原谅和被原谅,误解和被误解,错过与得到,这些非常重要的人生命题,我在高中阶段都忽略了,大部分时间埋头苦学,急功近利,想想也是非常不值得,很多我在这个阶段该想明白的问题,拖到了大学。
17岁那年,我来到了北京,一切是陌生和崭新的。大部分同学是北京人,天然带有地域歧视。所以似乎大学也定是埋头苦读式的生活方式。大学还增加了一些新的人生体验:通过业余兼职接触社会,和北京同学的生活交往。
现在重新复盘下你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刻板无趣,书呆子,毫无情商,不会和人交往,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急功近利想考学,对人比较冷漠。
一般而言,你身边最近的10个人对你印象和态度直接决定了你的幸福感,而如果一个人一直沉浸在自己世界中,按照某种宗教式的信仰践行自己的行为时,人会异化,人的情感需求和爱的需求会完全被忽略和弱化,人可以为了某种目的完全放弃其他行为,这样人肯定不幸福的。人性化和合理化的做法是遵从人的天性和需求发展,比如十几岁的青少年是需要友谊和关爱的,还有集体团结和竞争给人带来的力量,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人本性是集体性的,人是集体动物。你所处的环境塑造了你的认知和行为,另一方面,你为你的小集体创造的价值激励了你进步和奉献,这种互动关系是永恒的,也是你成为社会性人的根本。如何打通你和小集体之间的联系,沟通是桥梁,这就涉及到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了,而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权衡对方和自己的利益交叉点,是大的方向。另一方面,如何把握沟通的技巧和方法,门道太多,恕不直言。
再回首大学生活,还是高中生活的一个大的延续,但是心态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面对一个另一个人生的大命题:工作和职业选择,还有婚恋选择。选择是从众的,不独立的个人选择。当某个命运之门对你打开的时候,如果你没准备好或者忽视,这样的人生机遇可能从此失去了,以后再也没有了。个人命运还是和时代大势结合的。大学生活一部分是呆板读书生涯的延续,另一部分是焦虑,不独立的人格的体现,人的经历和思想没有跟的上年龄和阅历的变化。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方法和时间的,但是我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个真相,也忽略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没有接纳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封闭自己,恐怕是走过的最弯的路了。
如何理解别人真正的意图?好意还是讽刺?旁观者的角度看个人的行为,也许就是一面镜子,是自己适应社会和加速成长的良药。
如何看待别人有损自尊的行为?尽量避免这种场合或者改变自己,其实都可以的,但是不能激发仇怨和恶意。
明白哪些道路是更适合自己的,凡事量力而为,超过自己能力范围或者没有达到能力界限的,都不合理。了解自己,适合自己的事情和人,对自己好和不好的人,这是人生头等大事。
关键是如何掌握思想武器,如何改变自己和适应环境,如何让自己和他人幸福,如何过更美好的一生,一定要积极思考和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