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嬷嬷
一座千年小镇,承载了很多代人的记忆,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有个独特的名字,吕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没意识到,它已存在千年有余,至今仍旧屹立不倒。
据说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因此而得名。它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位于三金美称的江南东部,地势平坦,地质状况稳定,岩性较均匀,具有良好的地载力。
十二月的吕城依旧生机勃勃,走在大街上,总是能听到热闹的声音,听人们说熟悉的方言,方知这片土地给我的安心,这应该就是对家乡的眷恋。
街道依旧呈十字形,分为四条路,南北衔接的这条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东西那条路上都是平常百姓住的房子,也有些小吃,卖衣服,鞋子的店,人流始终很少。
走在南北衔接的这条路上,不远处看见位于小镇中心的小学,这座小学已存在一百余年,几代人都曾在这里学习。听父亲说过,这小学曾经在打战时期,一半是学校,一半是寺庙,也有很多抗战的而牺牲的人被埋在着深深的土地里,学校里有一棵梧桐树,已屹立不倒六十余年,它的枝干早已伸长很远。它的根遍布整个校园,你如果仔细发观察,它的根部有些拱起来,流言曾说它的生长的土地里有被牺牲的人埋着,才会长得如此之好。再往前是操场,角落处会发现有一口井被锁着,至今不知为什么,传言那是死去的人们的安息之所,不便被打扰。这也许就是小镇的旧事,不被提起,笼罩着一层神秘感。
小学的对面是面粉店,从我有记忆起,它已存在至今,人们时常去买面,买馄饨皮,每逢过节这家小店时常热闹。再往前有一家儿童商店,里面琳琅满目,皆是学生所需要的物件,这家店陪伴了我的上学记忆,老板仍旧如当年模样,见面总会寒暄两句,感叹岁月的流逝之快。这家店的对面是一家照相馆,名字叫红梅,记忆里小时候总是会这家照相馆拍照,几岁的我,十来岁的我,二十岁的我,都存在这家照相馆中。
再往前走,你会察觉有个卖报的摊子,老太太每天清晨就会开始坐在这,小时候学校总是会会要求买报纸读书,我总是会经过她的摊子,买一份回学校,至今我仍记得这位老人家,也许她早已不记得我。继续往前,岔路口有一家新华书店,记忆中的我总会去买书,有学习的,有喜欢的漫画,哆啦A梦,总是会隔段时间就去买更新的书,不亦乐乎,那时候所有的乐趣都在那里,陪伴了大部分的童年。
继续往前,踏上一座大桥,这是横跨在大运河间的桥,走在桥间,看着大运河里来往的船只感叹岁月,听老一辈的人说过,曾经他们年轻时都要开河,那时候没有大运河,通过人力来疏通渠道,一步步才有了今天的大运河样子,虽然已没有当初那样的模样,至少有着老一辈的影子。
走下桥,靠近桥的边上有一家水果干炒店,很多人都喜欢去那里买水果,新鲜,好吃,干货也很实惠,往前走一段路,拐进胡同走一段路,到了我的高中,它已有60多年的历史,曾经也是重点高中,出过一些名人,莘莘学子曾也以学校为荣。而如今,学校最后一届学生离开后,就再也不招生,留作他用。
返回路程,走至东面,那里如今也开始繁荣,菜市场的规范,超市,幼儿园,开始有些生机。曾经,菜市场是在南面大街上两旁,卖肉,卖蔬菜的吆喝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走在路上看着,买着,我曾是这里的常客,卖菜,卖肉的摊主见到我,总是和我打招呼,因为我总爱到处看,到处比较再买。如今,走在规范的菜市场里,只是随便买些自己需要的,或者去超市买些蔬菜,很少来菜市场。
每年的四月初一,这小镇比往常热闹,这一日是吕城庙会,人们都很高兴,摆摊子,杂耍,小吃,应有尽有,人们放下手里的工作,总是一起欢笑,赶集,好不热闹。
途径一家老店,师傅娴熟的手艺,正在熟练的翻滚着饼,这个饼叫做“烤饼”,是小镇的特色,将一团面粉搓成疙瘩,再揉顺至圆,放入韭菜肉馅,继续搓,压扁,用棒子将其搓成圆饼,薄薄的一层,放入油中,听到油煎的声音,不一会,一块烤饼出炉,那淡淡的香味足以勾起你的食欲,让你甚是想念它的味道,每逢中秋,家家户户总会在家里自己做,大家一起吃,寓意团圆的意思,每每想起烤饼的味道,我总是有些嘴馋。
往回走,瞧见了电影院,仍旧那样子,只是被粉刷,似焕然一新,小时候,总会有段时间去看电影,兴奋不行,暑假总会和小伙伴一起去看,怀念当初的记忆。
走在回家的路上,如今的路两旁都建起了几层楼,水泥路,当初,周围只是农田,坑坑洼洼的路让人有些糟心。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小镇也在进步,越来越好,交通的便利,生活的方便,给人们提高了生活水平,增添了乐趣。
每逢五号,十号,十五等,是小镇的赶集日子,许多人们总会聚集在大街的某个路口,互相聊天,卖东西,热闹非凡。
这座小镇,给了我温暖,有着许多童年的记忆,在我最艰难时,它总能给我安慰,继续前行。
在这座小镇的怀抱,我总是能够过得开心,笑的自在。
关于这座小镇,我总会情不自禁念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