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某个培训师说,自己退了若干群,我当时还调侃说等我有了60个群的时候再退。突然在某天早晨醒来,我发现自己已经有了60多个群,这是件太可怕的事情。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被单位固定在某个点上,我们的标签是某单位某职位员工。
市场经济时代,经历了一次洗牌,我们的单位不再固定,我们的标签也随之变得飘忽不定。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社会多元化,我们的标签也变得多元化。在不同的群里,我们拥有了不同的社会身份。
首先,有很多群,把具有某种相同特质的人聚集在一起,你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没有发现的特质。比如,你可能有旅游的群,有音乐的群,有同学的群、有沙龙的群等等,这些群在事实上给你贴了众多的标签。
其次,你在这些群里的地位是不同的。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是带来了实质意义上的平等,随便谁都可以建群,你可以制定游戏规则,你可以依据规则或者只因为个人喜好拉人、踢人。你在群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今早就因为在某个群里发了自己的公众号,被群主爆踢,滚出了某个群。也就是说因为在群里地位的不同,你又被贴上了群主或群员的标签。
就这样,我们既拥有现实社会的标签,又拥有虚拟社会的标签。我们被多元化了。
网上的社群满足了很多的精神、心理需要,但是多到一定程度,多到你承受不住的时候,你会发现社群是一种负担。
与此同时,社群带来了新的变化。
首先,社群带来了底层社会关系的重建,(未完,赶火车,车上写)(到火车站接着写)虚拟的网络、重建的人际关系,打破了我们对人的既定社会定位,带来了新的社会关系。原来被尊重的金钱、权力等等社会标签,被观点、专长等等所取代。你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权,只要你是意见领袖,只要你有专长,只要你有趣味,甚至于只要你有为社团奉献的心,你就可以成为社群的领袖,就可以有拥趸,有追随者。这种冲击不可谓不大,我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会身份,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关系。(上火车,接着写)
其次,每个社群都是带有某种价值观认同的群体构成的。通常意义的社群都会有个主题,这个主题是大家基本认同的价值观。比如,我在的社群有一个叫“我要写一本书”就是一群爱写书的人组成的;我还在一个社区,叫“沈阳晚八点”是由晚八点文化沙龙的读者和主讲人组成的社群;我还在一个叫“乐享假日生活小队”,里面聚集了一群爱玩的人。......。真正实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常这样的群,也会有自己的规则,只能谈论大家认同的话题,如果有发广告、乱发消息等等行为,群主便会行使权力,让你消失。所以,共同的价值认同事实上形成了群规。有些群也会制定自己的群规。不发广告是基本要求。有一个群的规定是只要在群里说话就会挨踢,只能发培训需求信息。这种强制性的踢出群,是社群生存的基本伦理。起到了净化群环境的作用。
第三,群规事实上变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规范。有一个群里的女孩和我交流,被拉进某个群,群主很强势,经常对群员训话,宣导自己的价值观,表现很强势。一次,群主给她打电话,让她拉几个有质量的人入群。她说:我觉得群主很强势,怕她不高兴,就给拉了两个人。我稍有点诧异,后来想想也不奇怪,新的社会规范和旧的社会秩序混杂,群主还真拿自己当领导了。
第四,社群的牟利化趋势异化了社群。有人的地方就有经济,有中国人的地方处处都有商机。很多人看中了社群聚集人气带来的商机,于是,每个人都可能站在经济链条的顶端或低端。站在顶端,你赚别人钱,站在低端,你被别人赚钱,就像我们不可避免地生存在食物链中一样,你又一次生活在赤裸裸的经济食物链中。互联网的好处就是,只要你想,你可以选择自己在经济链中的位置。
第五,社群化生存颠覆了我们对资源的看法,资源不再是煤水电矿山,也可能不再是权力,你拥有人群你就拥有了资源,未来,谁能调动更多的资源,谁就可能成为新的成功者。罗胖的号召力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第六,社群化摊薄、稀释了传统的人脉概念。以为,我们说人脉就是生产力,那是基于人脉的稀缺性,我认识的你不认识。而今天,社群最大化的让人际交往扁平化,人脉不再稀缺。我们拥有共同的群,我们拥有共同的朋友。我们从没像今天这样信任陌生人,我们从没像今天这样和那么多人建立联系。
第七,社群化引发对诚信的极大需求。社群化生存,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也都是品牌,没有哪个时代对诚信提出这么迫切的要求。你的不当言行,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在更快的速度传播,终于我们不那么迫切需要立法约束了,每个人都为自己代言,诚信终于有一次成了生存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