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美团打车与滴滴打车之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产品以及运营的同学都忍不住分析美团一上上海就抢走滴滴30%份额的原因,并预测这一场两强相争的胜负。我看了这些“术”的分析,觉得都很有道理。但是我总觉得两个公司互相争夺市场,起关键作用的应该是企业的战略,负责人的格局。至于一时的运营方法,只能决定一时的胜负,于最终结果差异不大。
我认为,滴滴与美团之争,胜负不在于术,更在于道。
对于打车来说,乘客希望解决的核心痛点就是如何更方便的打到车。而司机,则是如何赚到更多的钱。滴滴刚面世的时候,对于乘客来说,平时打出租车根本打不到,但是叫了滴滴,几分钟车就到了。对于司机,当时网上风靡一时的攻略都是——如何申请滴滴司机资质,滴滴司机如何月入三万这样的文章,而且想必打过滴滴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上车时都能听到滴滴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在群里喊:“这边有大单,快来这边接单啦!” 。正是因为满足了用户“方便”“赚钱”的核心需求,滴滴才能最后活下来。
有些人可能现在有疑问啦,滴滴能活下来靠的不是资本嘛,靠的不是不断给乘客、司机补贴,打的其他公司都倒闭或者打不下去,才形成的垄断地位嘛。
毫无疑问在滴滴的前期运营过程中资本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一旦胜负已分,不需要继续烧钱去抢占市场的时候,资本的作用就会一点点变小。滴滴在成功成为行业垄断者以后,不再大规模补贴用户,可是与出租车相比,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叫滴滴,而不是路边拦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滴滴还是比路边拦车更方便,尽管现在两者价格相同或者有些时候价格甚至高于出租车。这里面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如果你用滴滴打车等了一会,忽然发现有一辆出租车从身边路过,这个时候你很有可能直接拦下出租车上车然后取消订单。另外一个类似的场景则是你一直打滴滴快车打不到,很多人更会愿意选择优享车而不是放弃滴滴去马路拦车。
这其实已经反应出了用户的真实需求:方便胜过便宜。在两者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才会优先考虑价格低的。而对于司机,以赚钱为第一需求想必也是不多解释大家都认可的。
不得不说的是,滴滴在形成垄断地位后,确实在极力探索盈利方式,有些时候为此伤害了用户体验。比如力推优享车让乘客付更多的钱,比如在与司机的分成过程中占据更大的比例。
这些做法在使滴滴盈利更多的同时也损害了用户的核心利益: 乘客如果不用优享车就不能更方便的打到车,司机无法赚到更多的金钱。这也是为什么美团打车刚一上线就抢占了30%市场份额的核心原因:在打车方便度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对乘客更多的补贴,对于司机的零分成政策。
不过,虽然美团打车先打了一个漂亮仗,但是依靠强补贴方式的模式是不可持久的。因为滴滴的资本也不是吃素的,美团补贴的起的,滴滴也同样补贴的起。这一场仗打下来最后要不就是一家收购另一家的打车业务,要不就是两家达成相同的默契,以同样的市场价格进行运营。到这时候,司机更多是会选择两个软件同时使用,哪个有单接哪个。而对于乘客,比拼方便度的时候就到啦。
所以如果我是滴滴,此时的我不会选择一味去和美团打价格战,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优化自身的产品体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帮用户更好的定位位置,以及优化调度算法匹配更近的司机等等一切可以提升乘客方便性的做法,甚至包括一键电话联系司机这样的细节功能也是可以考虑的。(当然价格战不是不打,对手都零分成了你还不表示下恐怕会流失大量用户。只是说价格战的同时眼光要更长远,要考虑市场平复期以后的事情,这样才能从产品体验上压制对手)
说完了滴滴与美团之战,我更想说的是由这件事情引发的思考。在中国的当前商业环境下,似乎任何领域都要决出唯一的胜者,而且这个胜者很有可能不是产品体验最好或者技术最强的产品,而是资本最强大的。这就导致现在中国市场上有很多龙头互联网产品,体验并不是很好,而你又不得不用。反观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则有很多本身你可能听都没听过的公司,专注生产一个产品到极致,然后畅销海内外,比如螺丝钉。
由此想,一个国家的商业环境往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性格。德国、日本的工匠精神使得他们的产品名誉极佳,质量极好,被世界所认可。那么作为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的我们是否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更多学习、借鉴他们的思路,补充到我们自己的产品上,做出真正用户体验极佳的产品。我想这是每一个产品经理、运营都想努力做到的事情。也是产品体验真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