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与熊毅老师一同探究吴起离开魏国的缘由。通常而言,新旧权力平稳交接后,理当将职位让予有能力之人。田文完成使命后,吴起本应顺理成章地接任,成为魏国的相国。然而,田文之后的相国并非吴起,而是公叔。
公叔出任相国后,最为紧迫之事便是除去吴起。这并不难理解,吴起能力超凡、功绩斐然且雄心勃勃,迟早会对其地位构成威胁。这种情形正是管理学上的经典难题——“一山不容二虎”,吴起的命运究竟会如何发展呢?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
从现有资料来评判公叔和吴起的能力,公叔着实没有突出之处,而吴起堪称当时的一流人才。一旦失去吴起,魏国的实力必将受到重创。那么,国家利益与个人权威,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公叔如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个人权位。
与吴起公然决裂显然并非明智之举,因此公叔要做的是巧妙离间吴起与魏武侯的关系,让吴起主动离开魏国。这个目标看似难以实现,但公叔身边有个心思缜密的仆人,为主人想出了一条妙计。
人类的一切阴谋诡计,基本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针对特定的局面,二是针对特定的性格,三是利用特定的资源。
当下的特定局面又可细分为三点:其一,人才流动性极大,不仅外国人才会来魏国效力,魏国的人才也很容易跳槽到其他国家;其二,吴起虽是魏文侯麾下的得力能臣,但魏文侯从一开始就对他心存疑虑。如今政权更迭,吴起与魏武侯之间更缺乏信任基础;其三,当初吴起与田文比功劳一事想必难以保密,所以吴起对自身待遇颇为不满,魏武侯对此不会毫无察觉。
再看吴起的性格,公叔的仆人曾用一句话概括:“吴起廉洁而自喜名也。”大致意思是,吴起廉洁自律,重视声誉。这两点看似优点,却也能转化为劣势,如何转化呢?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利用特定资源了。
这个资源便是公叔的妻子,她是魏国公主。既然公叔能娶魏国公主,吴起为何不可?不仅可行,而且似乎很有必要。于是,公叔向魏武侯进言:“吴起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魏国疆域有限,臣担忧他不会全心全意效力于魏国。主君不妨提议与吴起结亲,将公主许配给他,以此试探他的心意。倘若他心思不在魏国,不想留下,必定会推辞这门婚事。”
接下来,还需设下一个圈套。公叔与妻子商议妥当,要在吴起面前演一场戏,让妻子当着吴起的面狠狠羞辱自己。
原文记载
“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吴起眼见公主骄横无礼,竟能在众人面前肆意羞辱自己的丈夫,心中不禁思索,这般婚姻生活简直如置身炼狱。公叔能够忍受,可他吴起决然无法接受。因此,当吴起听闻魏武侯有意提亲,欲将公主许配于他时,心中顿生怯意,果断婉拒。
如此一来,魏武侯便认定吴起心意摇摆,有另谋高就之意,对他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吴起敏锐察觉到魏武侯态度的转变,深恐继续留在魏国将遭遇不测,于是毅然决然离开,转投楚国。《资治通鉴》中未曾记载的是,吴起离别西河郡之际,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道:“这片土地不久之后必将落入秦国之手。”后来的发展果如其言。西河郡乃吴起建功立业之地,他又怎会轻易割舍?
从管理学的视角审视,在这一事件中,最为失策之人并非吴起,而是魏武侯。即便魏武侯中了公叔的奸计,对吴起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在联姻未能成功之后,也理应另寻良策挽留吴起。办法并非不存在,既然吴起渴望功成名就,那就赋予他足够的尊荣。
后世君主深明此理,因此在实际权力职位之外,还会设立荣誉头衔。实际上,魏文侯礼遇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便等同于授予了他们荣誉头衔。他们虽在政府中并无具体职位,也不掌握实权,但作为魏文侯的师长和友人,无人敢对他们轻视。吴起作为前朝老臣,魏武侯完全可以尊他为师长,给予其崇高的礼遇。如此一来,既能安抚吴起,又能避免他与田文、公叔争夺实际权力,何乐而不为呢?毕竟吴起所追求的不过是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罢了。 如此操作,就算魏武侯始终对吴起心存猜忌,怀疑其忠诚度,起码也能将吴起这样的顶级人才牢牢留在魏国,使其不被他国所用。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不能重用吴起,那干脆将其诛杀,一了百了。就如同后来商鞅在魏国时,魏国国相在国君面前举荐他,并郑重提醒:若不能重用,务必要将其诛杀,以免这样的人才为他国所用。
然而,吴起与商鞅有着本质的区别。当时的商鞅既无名声,也无显赫功绩,将其诛杀并不会引起他人过多关注。但此时的吴起已然声名远播,一旦将其杀害,又怎会有其他人才前来投奔魏国呢?
不过,在苛责魏武侯之前,我们应当明白,人类知识、经验与智慧的每一次积累,往往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在魏武侯所掌握的政治经验中,联姻几乎是笼络外姓人的唯一手段。整个周朝皆是如此,同姓之人皆被视为一家人,无需见外;但对于异性功臣和有实力者,首先想到的便是联姻。无论是一个王朝,还是一个诸侯国,本质上都如同家族企业,只有成为一家人,才能齐心协力。
如今的管理学实际上延续了这一思路,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通过股份制使两家人成为一家人。企业所有者甘愿出让部分股权,以此换取外部人员全心全意的投入。而在古代社会,这种全心全意的表现,自然就是效忠。
吴起的困境揭示了一个道理:作为外臣,与内臣结交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之道。这种行为模式在秦汉以后的政治生态中屡见不鲜。那么,何为外臣?何为内臣?这就不得不提及曹魏年间的一部经典著作——桓范的《世要论》。
想必三国历史爱好者对桓范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曹丕篡位后,皇位传至魏明帝,明帝安排司马懿与曹爽作为托孤重臣,辅佐年幼的皇帝曹芳。桓范便是曹爽一派的核心人物。后来司马懿铲除曹爽,桓范也受牵连被灭门。
《世要论》,其书名直译意为“论世界上最为重要之事”,意译则可称作“政治学纲要”。这部著作将臣子划分为大臣、小臣、内臣、外臣等类别,每种类型都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内臣指的是侍奉于皇帝身边的中央官员,而外臣则是地方官员,尤其是那些镇守边疆、统兵作战的武官。桓范认为,外臣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于被皇帝身边的人挑拨离间。不过,对于外臣该如何防范这一风险,桓范并未提及。这也在情理之中,一旦明确阐述,权谋意味便过于浓重,恐遭正人君子唾弃,倒不如留下悬念,让读者自行领会。
实际上,其中的方法并不难理解。随着历史经验的不断积累,外臣官员越发懂得自我保全的方法。经典的做法是借助自身地处偏远、远离皇帝的优势,搜刮百姓、聚敛财富,然后用这些钱财贿赂朝中高官及皇帝身边的近臣。即便不指望他们在皇帝面前为自己美言,至少也要做好人情,使他们不会故意为难自己。
吴起身为外臣,倘若他有足够的历史经验,理应明白仅靠卓越的功绩难以确保自身安稳,还需打通朝中的人脉关系。如今的大型企业同样会面临类似问题,分区经理即便取得极为出色的业绩,然而总裁看到的仅仅是冰冷的数据,无法亲眼目睹具体人员在高压环境下的拼搏奋斗。因此,即便这些数据足以让总裁满意,却也很难让他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感,稍有风吹草动,便极易引发猜忌。历经亿万年的进化,我们已然成为难以改变的情感动物,即便有意识地强化理性思维,也难以抗衡那强大且不自觉的情感力量。就这样,吴起离开了,前往楚国开启另一段充满挑战的征程。
吴起离开魏国,无疑是战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其背后隐藏着个人理想与政治现实激烈碰撞的无奈与悲剧。当时,吴起凭借卓越的军事谋略与果敢的改革魄力,在魏国屡立奇功,西河郡更是见证他铸就辉煌的地方。他满心期望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施展抱负,倾尽毕生才学,以实现富国强兵、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
然而,现实的政治局势变幻莫测。魏武侯即位后,吴起未得到应有的信任与重用,君臣之间逐渐产生微妙的隔阂,这为公叔的阴谋算计提供了可乘之机。公叔忌惮吴起的杰出才能会对自身权位构成威胁,精心策划了一场离间之计。他利用吴起“廉洁而好名”的性格特点,借助魏武侯欲以公主联姻试探的心思,先让自己的妻子在吴起面前羞辱自己,致使吴起推辞婚事,进而引发魏武侯的猜忌。在这一连串的算计之下,吴起深感自身处境岌岌可危,往昔的壮志豪情被现实的阴霾所笼罩。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吴起的遭遇深刻反映出诸多问题。一方面,它凸显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在封建王朝的朝堂之上,位高权重者为保自身荣华富贵,不惜采用卑劣手段排挤贤能之士,致使朝堂乌烟瘴气,国家发展受到阻碍。魏国因吴起的离去,军事、政治革新力量遭受重创,为日后的衰落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君主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魏武侯未能明辨忠奸,稳固君臣信任,轻易被小人挑拨,让吴起这样的济世之才寒心离去,错失强国良机。
吴起无奈前往楚国,虽开启了新的征程,却也为魏国的这段历史画上了充满遗憾的句号。但他的故事并未就此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是化作一面镜子,供后世之人在研读历史时,深刻反思权力、信任与用人等诸多学问,时刻警醒为政者莫重蹈覆辙,让贤才能够在合适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